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一名《元和郡县图志》,原书四十卷,又目录二卷,且每镇有图,列于篇首,故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成于唐元和八年(813),后有所增补。此后长期没有刊印,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首刻于襄阳,当时所据的祖本已无图,志文亦有缺佚。宋刊本已失传,明以来只有抄本流传,今传世本缺十九、二十、二三、二四、三五、三六共六卷,此外,卷十八、卷二五等亦不全,其他脱漏错讹更比比皆是。清以来刊本主要有:一、武英殿本,据四库本刊刻,《四库全书总目》说明,馆臣在抄录时已更动原书卷第;二、清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岱南阁丛书》本,据曲阜孔氏所藏抄本刊印,未移卷第,并附有补逸一卷;三、清光绪五年(1879)王灏刻《畿辅丛书》本,祖岱南阁丛书本,每卷附有张驹贤撰考证,此本颇佳,后为《丛书集成》本所宗;四、光绪六年金陵书局本,亦宗岱南阁丛书本,光绪八年重刻本更收入严观撰《元和郡县补志》九卷;五、1983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由贺次君标校,以光绪六年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吸取了殿本的某些长处,将张驹贤的考证和贺次君的校勘记附于每卷之后,末附缪荃孙的《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三卷和地名索引。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父李棲筠为德宗朝御史大夫,子李德裕为武宗朝名相。他本人年轻时即以门荫入仕,德宗时为太常博士,后历任诸州刺史。宪宗时历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元和二年(807),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牛僧儒等人应制科,指陈时政,为李吉甫贬斥,中唐以来的牛李党争由此开始。同年,李出为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再度入相,九年病卒。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时代,身为国家重臣的李吉甫,力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并积极参与平息强藩叛乱的活动。为此,他特别重视舆地之学,认为地理学应当“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元和郡县图志·原序》)。就在这个宗旨指导下,他在元和间撰写了此书。除此之外,李吉甫还有许多著作,如《六代略》三十卷,《元和国计簿》十卷,《十道志》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文集两种四十卷等等,惜诸书多已散佚,仅存辑佚本《十道志》一卷,收入《说郛》卷六十。其事迹详见《旧唐书》卷一四八、《新唐书》卷一四六本传。

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书成于元和间,故题今名,但并不是元和年间实际控制的疆域地志。原本按当时的十道四十七节镇分篇,计为:关内、河东、河北、山南各四卷,江南六卷,岭南五卷,剑南三卷,陇右二卷,淮南一卷,河南七卷。每镇篇首原有图,宋以来失传。分镇记载府、州、县的户数、沿革、四至八到、道里、贡赋、古迹、物产、山川、城邑等。卷一首列“关内道一,京兆府,雍州”的标目,下列开元、元和的户口数,继则概述雍州从上古至目前的历史沿革,以及府境八至与贡赋等。然后,分述下属的二十三个县,第一为万年县,简述其兴衰起落,及山川位置、名胜古迹、在此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各卷体例大致相同,有垦田及监牧地者,亦一一注明。

自《汉书》以来,历代地理志通常只记一个户口数,此书分列盛唐及中唐的两个户口数,利于后人对比研究。本书将“贡”、“赋”分列,在必要之时,还分记开元、元和时贡品的变化状况,不仅反映当地的物产情况,而且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前后变化。记载各州的四至八到,是李吉甫的创造,“四至”即记载各府州东西、南北的里距,“八到”即记载各府州至上都、东都及八方府州、要地的交通路线及里距,注明方向及详细的里程,路线则有陆行、水路、水陆相兼、私路、捷路等类型,注明路途的险易迂直,就像一部唐代交通图的说明。在本书中,作者很注意叙述攻守要害之地,如各地的关、亭、寨、障皆一一列举,对兵家要地更详述其战略地位,一书在手,便可对全国形势了如指掌。这个特点一直得到后世学者的称道。李吉甫所创设的体例,为以后的地理总志所仿效,“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在方志编纂史上的影响深远。

此书的记载非常翔实。叙述各地沿革地理部分,往往从上古说到当朝,征引了大量前人著述,并加以考辨,遇到难以考证的地方,则注明阙疑。如“关内道一,咸阳县”云:“细柳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柳,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疏远。”作者所征引的参考书今已大部亡佚,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政区沿革资料非常缺乏,此书可以弥补某些不足,因此得到后人的重视。至于唐代部分,不仅参考了大量原始史料,还参以作者亲身经历,不止记载地理形势,而且以地系事,提供了许多历史故实。如“关内道三,宜禄县浅水原”条,详记武德元年唐太宗与薛仁杲的浅水原大战,可与正史相参。书中还有许多内容不见于新、旧《唐书》,为研究唐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之一。现存唐代的几种地理总志,《旧唐书·地理志》大体以“天宝十一载地理”为据,《新唐书·地理志》“叙各道疆域则以开元十五道为正”(《十七史商榷》卷十九),《通典·州郡典》称郡不称州,也记载天宝时事,本书详记元和时事,可与诸史相参。

如上所述,清代研究此书的成果多为辑逸校勘。近代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陈兼善《古地理学》,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吴枫《隋唐历史文献集释》,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等书的有关章节。近年的论文有日本藤田纯子《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鹰陵史学》1976年第2期)等。

(程 郁) tDlZdryjdx4J6IvXiW945CVN2GnnysCNwZRPAvdn49OguHL+epvs/BownYTeCx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