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说

〔隋〕王 通

《中说》,又名《文中子》,十卷。隋王通撰。实际是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由薛收、姚义编缀而成,后由其子王福峙编定为十卷行世。《中说》在北宋时,有阮逸刊印注释本和龚鼎臣刊印注释本,前者流传至今。另有1936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等。

王通(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朝思想家。出生于儒学世家,隋秀才高第。十八岁时,“有四方之志”,到处游历问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文中子序》)。仁寿三年(603),西游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策》,尊王道,推霸略,文帝大悦。下其议于公卿,公卿皆不悦,未能见用。不久,在偏僻的蜀郡为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大业初年,从蜀郡回乡,路过长安,拜访了一些朝廷官吏,见已无再仕的希望,心情愤闷,赋诗:“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东征之歌》)于是退居乡里,从事著述和讲学。朝廷屡征召出仕,均被拒绝。王通死后,门人私谥之曰文中子。王通曾著《六经》,已佚。因其事迹不彰,自宋以来,学者对王通其人、《中说》其书之有无,均曾提出疑问。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辨之甚析,谓“隋时实有王通其人,唐时实有《中说》其书”,引司马光《文中子补传》,谓《中说》乃出其门人弟子所记,“并依附时事而附益之也”。王通在讲学期间,门人程元、仇璋、董常、薛收等都有记录。后来,薛收和姚义汇集所记,并写了卷首和序言。王凝曾比较客观地说:“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经》益明。对问之作,四生之力也。董、仇早殁,而程、薛继殂,文中子之教未作矣。呜呼,以俟来哲”(《关朗》)。所谓“对问之作”,就是指《中说》。《中说》中王通的言论,主要是根据他们四人的记录整理而成。

《中说》的篇名是《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它的主要思想如下。

一、三教归一。隋代儒、佛、道并存,但如何调和三教,使之各有一定的地位,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应这一政治需要,《中说》提出了三教归一的主张。认为“政恶多门久矣”(《问易》),三教长期互相攻讦、争斗,对国家不利。但也不能废除佛、道二教,有弟子问:“废之(指佛、道二教)何如?”王通说:“非尔所及也。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从风止燎耳。”(同上)说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以行政手段毁灭佛教,但他们死后,继起的君主又变本加厉地推崇佛教,无异于“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三教各有其用,要通权达变,不可固执一方。“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叙九畴哉!”(《周公》)必须使各家互相通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在三教共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教归一的思想。《问易》篇载:“子读《洪范谠义》,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徵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但三教归一该有个主次,《中说》主张以儒家为主,因为治国安邦的“先王之道”就在儒家《六经》之中:“《书》以辩事,《诗》以正性,《礼》以制行,《乐》以和德,《春秋元经》以举往,《易》以知来,先王之蕴尽矣。”(《魏相》)

二、复王道。《中说》尊崇王道,以儒家礼乐仁义为贵,“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为乎!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王道》)。希望统治者实行王道政治,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理想社会。但现实社会中像尚书令杨素那样“作福、作威、玉食”(《事君》)的人,比比皆是,“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从何而兴乎?”(同上)于是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描绘了王道和暴政不同的情景,“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事君》);“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同上);“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同上)。显然,前者是对王道的构想,后者是对暴政的鞭挞。王道固然难行,但认为王道政治总有一天会实现。“贾琼问:‘太平可致乎?’子曰:‘五帝之典,三王之诰,两汉之制,粲然可观矣。’”(《问易》)所以仍对前途充满信心,并要为之奋斗不已,“得时则行,失时则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续而不坠也。古者谓之继时。《诗》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废也”(《立命》)。

三、法宽刑简。《中说》认为,为政必须以“中道”为原则,与其过猛,毋宁失之于宽;行法与其过急,毋宁失之于缓;刑狱与其过繁,毋宁失之于简。指出:“政猛宁若恩,法速宁若缓,狱繁宁若简……执其中者,惟圣人乎?”(《关朗》)只有“圣人”才能实行这样的“中道”。并憧憬两汉“七制之主”时役简刑清的局面。“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见也,舍两汉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其以仁义公恕统天下乎。其役简,其刑清。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生。四百年间,天下无二志,其有以结人心乎?”(《天地》)这种观点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其要求役简刑清的思想溢于言表。

四、轻徭薄赋。《中说》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圣明的君主应是“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问易》)。即不声不响地实行符合民意的治国之道,办好一切民间的事。因此,它主张实行有利于民的轻徭薄赋政策:“多敛之国,其财必削”(《王道》)。多敛的结果,是民不堪命,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赋税的来源。“叔恬曰:‘舜一岁而巡五岳,国不费而民不劳,何也?’子曰:‘无他道也,兵卫少而征求寡也。’”(同上)同时,也主张少征徭役。《礼乐》篇载绛郡通守陈叔达请王通劝说官吏息役之事:“子在绛,出于野,遇陈守。曰:‘夫子何之乎?’子曰:‘将之夏。’陈守令劝吏息役。董常闻之,曰:‘吾知夫子之行国矣,未尝虚行也。’”(《礼乐》)既然请王通劝吏息役,必然知道他是主张息役的。对于隋炀帝大修运河之役也非常反感:“御河之役,子闻之,曰:‘人力尽矣。’”(《魏相》)

《中说》以复兴儒学的统治地位为己任,法古非今,“欲以周公之礼乐,治当时之天下……舍孔子无足法者,然则使通而在,犹不能致治平也,况其徒乎!”(李贽《藏书·王通》)然而其政治法律思想,恰恰反映了安于守成、维护封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自中唐以后逐渐发生影响,王通也被誉为一代儒宗。对唐代儒学的复兴和宋代理学的形成,均起过一定的启迪作用。

有关“文中子”及《中说》的研究,可参看尹协理、魏明《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骆建人《文中子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李小成《文中子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

(杨鹤皋) r37Y/MQNN733UHnNfQYjGtYv3vTWprNuZh5xdN42Ef7h3BlpA6JLs4MhOtduQn3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