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纪传五十五卷,成于贞观十年(636);志三十卷,成于显庆元年(656)。最早的版本为北宋天圣二年(1024)刻本,已失传。通行本有南宋嘉定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元大德饶州路刻本、明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1973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等。
作者生平事迹见“魏郑公集”条。
唐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建议修前朝史。翌年,高祖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史。历时数年而未就。贞观三年(629)重修梁、陈、齐、周、隋史,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加《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李延寿、敬播、赵宏智等。贞观十年,《隋书》和其他四史修成,合称“五代史”,但尚未有志。贞观十五年(641),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奉命续修五代志。初由令狐德棻监修,后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修成十志,时称“五代史志”。书成时五代诸史均已单行,因其内容以隋为主,又因隋代居末,后遂编入《隋书》之内。
《隋书》是纪传体隋代史,唐初官修正史之代表作。其纪传部分,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共三十八年的历史。志所记载的史事,上溯至汉魏时期。全书篇目,高祖纪二卷、炀帝纪二卷、恭帝纪一卷;礼仪志七卷、音乐志三卷、律历志三卷、天文志三卷、五行志三卷、食货志一卷、刑法志一卷、百官志三卷、地理志一卷、经籍志四卷;后妃传一卷、诸王传四卷、诸臣传三十卷;诚节、孝义、循吏、酷吏、儒林、文学、隐逸、艺术、外戚、列女传各一卷;东夷等四卷、宇文化及等一卷。
帝纪五卷,以隋为鉴,为唐继隋统的合法性提供依据。其特色,一是详载各种文诰,首尾俱录,保存了不少历史文献;二是对文帝、炀帝生平功过是非作了评述,扬善而不隐恶,观点鲜明;三是《炀帝纪》中,按时间顺序扼要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重要人物及其起事始末,为后人研究隋末农民起义留存了珍贵史料。
列传五十卷,按目录列名者凡三百三十传,在编次上以类相从。诸传记录和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如《文四子传》记文帝诸子骄淫放纵,争权夺利,间或实录口语,颇能反映当时情况;《长孙晟传》记隋与突厥交涉往来,反映两个政权实力消长情况;《李密传》、《张须陀传》、《杨善会传》等篇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部分史实;《万宝常传》载录的乐谱多达六十四种;《张胄玄传》反映了当时天文推算的成果;《牛弘传》中《请开献书之路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必读文献;《琉球传》、《陈稜传》记载了琉球(今台湾)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与大陆交往联系等重要状况;《西域传》第一次记载了昭武九姓诸国,为研究西域历史提供了资料。此外,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内容空洞的凑数之作,无甚可取。
帝纪、列传各卷末均有魏徵所作的史论,评论国家兴亡大事和人物的功过得失。其文字长短不拘,短的仅数言,但却画龙点睛。魏徵以论史与论政相结合,体现其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初统治集团的思想和观点。此外,《隋书》类传的各卷卷首,均著序论,以叙编修旨意,是研究本书的重要资料。
志三十卷,记载梁、陈、齐、周、隋代典章制度,尤详于隋代,部分典制追溯汉魏以来的情况。各志的史料价值不尽相同,但体例统一,均先有序文,概述各自典制来历、学术源流和作志要旨,然后基本上按朝代记述史实。十志中,《礼仪志》的分量最大,反映了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观点。《音乐志》记隋事居半,其中叙郑译从龟兹人苏祇婆所得七调,成为唐代燕乐的本源,并介绍隋炀帝所定九部的源流、歌曲、乐器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律历志》、《天文志》记载魏晋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历法学的成就和流派,对张子信和刘焯关于“日行盈缩”的探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等,有较详细的记载。《食货志》记载从南北朝至隋代的土地、户籍、赋役制度和货币状况,史料价值甚高。《刑法志》历举各朝代律书编撰情况,隋代的立法、毁法过程写得较具体。《地理志》以隋大业五年(609)的疆域为准,记载全国郡县户口、山川形势、建置沿革,以及各地区的风俗、物产和当时国内外的交通情况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隋以前的地理状况仅在附注中说明,过于简略。《经籍志》在十志中最有价值,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对中国古籍的第二次大总结。它考究书籍之存亡,著录当时所存的要籍,附载已亡佚的书目,概述文献学的学术源流,并正式采用了经史子集图书四部分类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四部分类虽不是本书著者首创,但自本书采用后,四部分类法至清代相沿未改。
《隋书》各位著者学有专长,成书时间又很充裕,故质量较高,是研究隋史的主要参考书。全书史料丰富,叙事简练,文笔严净,虽有隐讳之处,但总体上据事直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史论部分,富有政论特色,不仅有益于当时贞观之治的推行,而且对后世官修史书论史产生一定的影响。十志叙述典制,备载各朝,条贯清楚,于史书志体有很大的发展,为其后典章制度专史的确立起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更占有重要地位。但《隋书》成于众手,前后不一,互相矛盾之处也有所出现。
《隋书》问世后,后世学者的考证、补辑取得明显成绩。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对《经籍志》原载各篇书目存佚、内容和作者情况多有考证。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较前书更明晰精审,为学者所重。清末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丰富了研究的内容。牛运震《读史纠谬》中有《隋书纠谬》一卷,李慈铭《隋书札记》系由王重民辑录,皆可供参考。近人张元济《隋书校勘记》、岑仲勉《隋书求是》二书,同属受人推重的重要研究成果。
(胡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