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唐西域记

〔唐〕玄 奘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整理。成于唐贞观二十年(646)。通行本有明嘉兴楞严寺刊本、《四部丛刊》影印南宋安吉州资福寺刊本、1957年金陵刻经处刊本、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巽点校本、1985年中华书局季羡林等校注本等。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属河南偃师)人。隋末出家为僧。为深入研究佛学,唐贞观元年(627)从长安出发去印度求经。沿途历尽艰苦,四年后抵达北印度摩揭陀国,入当时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名僧戒贤学习。又遍游五印度及南亚地区各古国,寻访佛教遗迹,搜集佛教典籍,考察社会状况。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翌年完成本书,并陆续翻译佛教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因着重传播古印度无著、世亲一派的法相学,成为中国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人。事迹见载本书和唐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卷一九一等。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返国抵达长安后,即兼程赶赴洛阳谒见唐太宗。太宗当时已破东突厥、高昌,迫切需要了解西域地理民俗等状况,嘱其“宜修一传以示未闻”。玄奘受命口述,沙门辩机记录整理,翌年五月成书进呈。唐代各版传本署名玄奘一人,从北宋版本以下兼署辩机。

书前有著者自序和唐敬播、于志宁等序。全书结构较为严密。第一卷,记玄奘离高昌至北印度近邻迦毕试国的经历和沿途三十四国地理等情况。第二卷,对印度作一总述,叙述五印度七十多国的名称、疆域、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宗教、族姓、兵术、刑法、赋税、物产等概况,并记叙了滥波等三国详况。第三卷,记乌仗那等北印度八国情况。第四卷,记磔迦等北印度五国和波理夜呾罗等中印度十国情况。第五卷,记从羯若鞠阇国到鞞索迦国的中印度六国情况。第六卷,记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室罗伐悉底国、劫比罗伐窣堵国、蓝摩国、拘尸那揭罗国等四国情况。第七卷,记婆罗痆斯国等五国情况。第八卷,叙述摩揭陀国情况,详载该国首都波吒釐子城、那烂陀寺及鞮罗择迦寺,以及伽耶城、前正觉山(帝王封祭之地)、菩提树(释迦牟尼成佛之地)等方面情况。第九卷,续记摩揭陀国情况,详叙上茅宫寺、王舍诸城和那烂陀寺附近地区情况。该国是当时五印度中最著名的大国,又是佛祖悟道成佛及生前活动的重要地方,且佛教遗迹也最多,故玄奘对该国的记载也最详尽。第十卷,记玄奘在印度半岛东部和南部诸国巡游,叙述了伊烂拏钵伐多等中印度四国、迦摩缕波等东印度六国和羯 伽等南印度七国情况。第十一卷,记恭建那补罗等南印度三国、摩腊婆等西印度十九国又得自传闻的僧伽罗等国情况。第十二卷,重点记述玄奘返回中国途中从漕矩托国至纳缚波故国(即从阿富汗抵中国新疆南部地区)所经二十余国情况。书末有玄奘跋文和辩机《大唐西域记赞》。赞文介绍玄奘为人和成书经过,据考是成书以后增益。

《大唐西域记》内容宏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载了7世纪中亚、南亚等国的概况,保存了研究中亚、南亚各国古代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的翔实资料。据敬播序称:“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其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远则稽之于国典,近则详之于故老。邈矣殊方,依然在目。无劳握椠,已详油素。”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东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细亚、南中亚、南亚等国的山川形势、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文化政治等无不具载。如帕米尔高原一向被认为神秘的地区,这里群峦叠嶂,很少有人涉足,而玄奘在此地区三次往返,进行实地考察,在我国史书上第一次提出了“波谜罗川”这一地理名称,将帕米尔高原情况叙述得清清楚楚。如对于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物产气候、风土习俗和历史遗迹等也都作了广泛的考察和详尽的纪录。《四库全书总目》说:“昔宋法显作《佛国记》,其文颇略;《唐书·西域传》较为详核。此书所序诸国,又多《唐书》所不载。”由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字资料很少留传下来,所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保存的资料就弥足珍贵。

二、重点记叙了印度的历史、宗教等情况。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五印度情况的记载特详,篇幅占九卷之多。从卷二印度总论以后,依次对五印度情况展开叙述。而对印度佛教重地摩揭陀国,记载更详,占卷八、卷九。如在印度总述中,首先阐述了印度名称的由来,“印度者,唐言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释名之后,依次叙述印度的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致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如族姓中指出:“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接着分析四者之间森严的等级关系,“凡兹四姓,清浊殊流。”为研究印度中世纪阶级关系提供翔实资料。此外对印度佛教中的重要人物如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阿育王、迦腻色迦等的传说都有详细记载。总之在这部书中有关印度佛教史迹,随处可见。如佛陀的本生、降诞、成道、说法、入灭,以及分舍利、建塔、造像、法会等靡不毕备。近年来印度考古工作者根据《西域记》所提供的线索,发掘了那烂陀寺、王舍城、鹿野苑、阿旃陀石窟、迦毗罗卫城等遗址。

三、记载了我国西域少数民族政权的状况,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提供重要资料。如在我国新疆境内的阿耆尼(焉耆)、屈支(库车)、跋禄迦(阿克苏)、朅盘陀(培什康尔干)、鸟铩(英吉沙)、佉沙(喀什)、斫 迦(叶城)、瞿萨旦那(和田)、折摩驮那(且未)等地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如阿耆尼“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葡萄、梨、李诸果”,“国无纲纪,法不整肃”。如赤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如朅盘陀国,“周二千余里”。“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如瞿萨旦那,“昔者此国未知蚕桑,闻东土有之,命使以求”。我国蚕桑由此传入西域。至于西域信奉佛教,据本书统计,当时五十六国中,以信仰佛教为主的有二十余国,它们大都崇奉小乘教一切有部。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风俗、文化情况,是研究7世纪历史地理、中亚史、南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外交通史、边疆史、民族史、宗教史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典籍,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而被译成法、英、日等国文字,广为流传。

有关本书的研究,有清末民初丁谦的《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1964年向达辑成《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章巽《大唐西域记》点校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季羡林等十多位学者共同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博采中外之长、纵考古今之变,是我国研究《大唐西域记》最新成果,书末附有参考书目、地图、索引,便于查考;199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芮传明《大唐西域记全译》。国外对该书的研究,以1834年德国东方学家克拉勃罗德发表《玄奘在中亚与印度的旅行》一文为契机,引起国外汉学家对该书的重视与研究,广泛译成各国文字,有1858年儒莲的法译本、1884年比尔的英译本、1905年瓦特斯的英译本、1912年堀谦德的日译解说本、1972年水谷真成的日译注释本等。

(来可泓 胡有恒) tDlZdryjdx4J6IvXiW945CVN2GnnysCNwZRPAvdn49OguHL+epvs/BownYTeCx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