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书

〔唐〕姚思廉

《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成于唐贞观十年(636)。现存最早版本为宋蜀大字本,即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陈书》所据底本。开明书局铅字排印本,末附有关异本及考证、增补、评价方面的参考书目,颇具利用价值。1973年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以及《南史》等相关史料,并吸取了清以来学者考证成果、对全书总目亦重新编次,为目前最通行的版本。

作者生平事迹见“梁书”条。

撰者自述在其父姚察旧稿基础上续成本书(参见“梁书”条)。在姚察撰稿之前,已有陆琼、顾野王、傅 三家《陈书》问世。姚察所作,实际是对上述三家史著加以删削整理而成,且仅完成书中《高祖本纪》、《世祖本纪》两篇。另《后主本纪》、《皇后传》之论赞出自魏徵之手,余皆姚思廉博访续撰而成。

《陈书》系叙述陈朝(557—589)三十余年史事的纪传体史著,由本纪、列传两部分构成。本纪六卷,分记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五帝之事,其中记陈霸先的《高祖本纪》分上下卷,余各一卷。本纪中对陈朝衰亡之由多有探讨。如《后主本纪》末附监修魏徵所作长篇总论,以陈亡之因在于人事,严责陈后主惑于女色,宠用佞臣,不恤国事之行;而奸臣则投其所好,“以悦导之,若下坂以走丸,譬顺流而决壅”,促使其堕落腐化,最终导致丧身亡国。所论较之姚思廉在论赞中将陈亡归于天意,更接近历史事实。在内容上,撰者为诸帝隐恶扬善、回护溢美之处时有显露。如陈霸先逼梁敬帝禅位于己,又令刘师知将其杀害。《高祖本纪》对此只字不提,仅叙述厚葬之事,以掩盖真相。此外,本纪中详载帝王的各种文诰诏策,往往首尾毕录,如《高祖本纪》中载梁敬帝封陈公一诏、九锡一策、禅位之诏、策书一道、武帝登极之诏等,过于繁冗。南朝时,佛教广为传布。武帝陈霸先即位后,曾效法梁武帝萧衍,“驾幸大庄严寺舍身”,或“设无碍大会,舍乘舆法物”。以后陈文帝、陈后主亦步其后尘,笃信佛教。对于佛教在陈朝的兴盛情形,本纪中作了较客观的叙述。

列传三十卷,依以类相从法分作类传、专传、合传等。类传五:《皇后》、《宗室》、《孝行》、《儒林》、《文学》;专传仅一篇《徐陵传》;余皆两人以上合传,记载陈朝诸王和文武大臣。若干次要人物,则分附于上述传记之后。各传在内容组合上比较合理,如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为陈朝的创建立有功勋,撰者将其合为一传;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诸人虽有开国功劳,却朝降暮叛,最终皆身首异处,撰者亦将其一并合传。此外,撰者还通过卷次安排来体现自己的历史见解和修史旨意。如以《皇后传》作为列传首篇,与本纪末篇《后主本纪》相衔接,意在使读者认识到陈朝灭亡与陈后主惑于女色有很大关系。对熊昙朗等四将和新安王伯固、始兴王叔陵,撰者并未另立“叛臣传”,而是将这些人的传记置于全书最后两卷,从中表达对他们的贬斥态度。

列传对当时有廉洁奉公之誉的官吏及其政绩时有表彰,如《宗元饶传》叙述宗元饶执法公平,对吏有犯法、政不便民者皆随时纠正;且不畏强暴,对贪赃枉法的高官敢于公开弹劾。与此相应,书中对王侯官僚的贪婪残暴也直接予以揭露和抨击,如记载武陵王伯礼在吴兴太守任内,“恣行暴掠,驱录民下,逼夺财产,前后委积,百姓患之”(《武陵王伯礼传》)。但列传中记载皇室诸王的篇幅颇多,且叙述详备,不厌其烦。如世祖九王、高宗二十九王、后主十一王等,连篇累牍,一个不漏,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家谱,在编排上颇显累赘。《姚察传》系姚思廉为其父所作之传,长达三千余字,其间多有夸张虚美之词。

唐朝初年,骈体文在文坛上仍占统治地位,而撰者不受此风影响,于书中叙事传论皆用散文。《陈书》所具简洁生动之语言,构成全书一大特色。后人有谓唐代古文运动也曾受到《陈书》语言的影响。“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此外,南北朝时期所谓“岛夷”、“索虏”之说十分盛行,南北史家多以此蔑称相互贬斥。而撰者并不囿于此陋见,在述及北朝政权时一律称国号,并比较客观地记载南北并峙政权相互交往的史实。

作为纪传体的断代史,《陈书》的一个缺陷在于没有志,今人要了解陈朝典章制度的沿革流变,须参考《隋书》诸志。由于《陈书》纪传的撰叙多有隐讳,造成一系列曲笔,故需参阅《南史》才能了解其中史实。

《陈书》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在有关陈史的早期著述失传的情况下,是书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成为今人研究陈朝历史的主要依据。自问世以来,《陈书》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对其研究则以清人最为深入。清人有关《陈书》考证质疑之作,除李贻德《十七史考疑》、牛运震《空山堂十七史论》、杭世骏《读史然疑》、洪颐煊《诸史考异》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中有专卷对《陈书》文字与内容作出一系列精细的考订,是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对《陈书》修撰过程及书中内容失实之处皆有叙述与考证;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则列有《陈书多避讳》、《南史于陈书无甚增删》、《南史与陈书歧互处》等内容,对是书编撰方法、文风及传布情况等皆有论述。清人有关《陈书》增补整理之作,主要有万斯同《陈诸王世表》一卷、《将相大臣年表》一卷,侯康《补陈书艺文志》一卷,汤洽《补陈书艺文志》一卷,杨守敬《陈疆域图》一卷等。近人对《陈书》的研究和评价,主要散见于张元济《陈书校勘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等书。

(陈 墨) tDlZdryjdx4J6IvXiW945CVN2GnnysCNwZRPAvdn49OguHL+epvs/BownYTeCx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