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成于唐贞观十年(636)。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宋蜀大字本,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梁书》即以此为底本,阙卷以涵芬楼藏元、明递修本配补。1973年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与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等互校,并参考了前人校勘成果,为目前最通行的版本。
姚思廉(557—637),名简,以字行。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陈朝灭亡后迁居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幼年受教于其父姚察,尽得家学。一生历官陈、隋、唐三朝。在唐初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贞观三年(629)受诏与柳徵同撰梁、陈二史,具体由姚思廉编撰。据思廉自述:“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陈书·姚察传》)《梁书》各卷末皆有总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共二十五篇;署“吏臣曰”即为姚思廉撰,凡二十八篇。故是书虽署思廉之名,实则为其父子二人共同编撰。姚思廉生平见《旧唐书》卷七三、《新唐书》卷一〇二。
《梁书》系叙述梁朝五十六年(502—557)历史的纪传体史著,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本纪六卷,记载梁朝四帝史事。梁武帝萧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故《武帝本纪》占上中下三卷。上卷叙述萧衍登基过程,中卷叙述建国初期与魏战争等史事,下卷叙述武帝中后期阐扬佛教、侯景之乱诸大事。其余《简文帝本纪》、《元帝本纪》、《敬帝本纪》各占一卷。
列传五十卷,卷一为皇后传;卷二记皇太子,其中包括以编选《文选》三十卷传世的昭明太子萧统;卷三至卷八记开国功臣及文臣武吏二十余人,包括范云、沈约、江淹等;卷九是出身世家巨族的谢朏专传;卷十至卷十三记士族名流和文臣武将十余人,包括王亮、张稷、王珍国等;卷十四记降臣刘季连、陈伯之等人事迹;卷十五记王瞻等士族名流十人事迹;卷十六至卷十七记梁武帝五个兄弟及四个侄子的事迹;卷十八为萧景专传;卷十九至卷二二记梁中期名臣二十余人,包括周舍、徐勉等;卷二三至卷二八记梁武帝三子南康简王萧绩、庐陵威王萧续、邵陵携王萧纶;卷二九记原为萧齐宗室而出仕梁朝的萧子恪、萧子范、萧子显等人事迹;卷三十至卷三七,记文臣武将四十余人事迹;卷三八记死于非命的宗室子弟;卷三九、四十,记北魏降将九人,包括王僧辩、胡僧祐等;卷四一为《孝行传》;卷四二《儒林传》,其中叙述了范缜事迹,并全文录存《神灭论》;卷四三、四四《文学传》,记梁朝文学家二十余人,包括丘迟、锺嵘、刘勰等;卷四五《处士传》记有才学和名望的隐士十余人,其中包括医学家陶弘景事迹;卷四七《良吏传》,记有政绩的中下层官吏八人;卷四八《诸夷传》,记边疆少数民族及周边三十余国概貌,及其与梁朝的外交往来,其中包括老挝、越南、印度、日本、马来半岛、朝鲜半岛等;卷四九记梁朝宗室败类劣迹;卷五十为侯景专传,详述侯景之乱的过程。
《梁书》的特点,首先反映在文风上。撰者不取当时盛行的骈体文,而是步式司马迁和班固,采用简练明确的散文叙事,文字朴实清爽,亦不失生动活泼,无华而不实之弊。故《廿二史札记》谓“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梁书》的另一长处是篇目层次比较合理,不仅将出身寒微的功勋之臣排在宗室诸王和士族名流之上,同时也为没有官职、身世低下但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人立传。如范缜、刘勰、陶弘景、阮孝绪等皆厕身列传中,表明撰者敢于突破门第观念的限制。
本书不足之处,一是叙事不无隐讳铺张之笔。全书对梁武帝的记述,一味颂扬,不利之事皆曲意隐去,涉及宗室士族或高层大官,亦多有忌讳。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南朝诸史的通病。二是内容记载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形。如《何敬容传》称其任吏部选官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而在《江革传》中则谓“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前后评价完全不同。在编纂体例方面,仅有本纪、列传,无表、志,给后人了解梁朝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带来局限。
《梁书》虽非巨制,但属于南朝各史中撰写较为成功的一部史书;尤其在其他梁史著作均已失传的情况下,《梁书》成了现存有关萧梁历史最系统的史料。自唐刘知幾以来,历代学者对《梁书》皆有所考论。宋代学者的研究分见于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周护《十七史赞》及《名贤十七史榷论》,以及叶适《习学记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著述中。
清代以降,除牛运震《读史纠谬》、李贻德《十七史考异》、洪颐煊《读史考异》、桂馥《札朴》等书有所论及外,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有《姚思廉梁陈二书》、《梁武即位事梁书南史叙次不同》、《梁书无柳仲礼》、《临川王宏与梁书大异》、《武陵王纪南梁互异》、《王琳张彪梁书无传》等专条。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则有《梁书悉据国史立传》、《梁书编传失检处》、《梁书多载饰终之诏》、《梁书有止足传无方伎传》,以及多条《梁书》与《南史》的内容比较。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专设一卷,对《梁书》进行文字校勘以及典制沿革和史事记载的考证诠释。近人有李慈铭《梁书札记》、张元济《梁书校勘记》,对《梁书》作一系列校证考订,亦属研究《梁书》的重要参考之作。
《梁书》无表、志,清代学者多有补撰之作,主要有万斯同《梁诸王世表》一卷及《将相大臣年表》一卷、杨守敬《萧梁疆域图》一卷、洪
孙《补梁疆域志》四卷、侯康《补梁书艺文志》一卷、汤洽《补梁书艺文志》一卷等。
(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