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原名《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始修,贞观十年(636)成书。唐中叶《北齐书》已零散,至北宋初仅存十七卷(卷四、一三、一六—二五、四一—四五),其余均为后人据李延寿《北史》和唐人史钞中相关记载而补全。补本初刻于北宋政和年间,已失传。另有南宋“眉山七史”本、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现通行1937年商务印书馆百衲本、1972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隋内史令李德林之子。隋时,曾历任太子舍人、东宫学士、桂州司马职。在赴建安郡丞职途中,为起事的沈法兴所虏,辟为掾属。后转杜伏威部,并劝杜降唐。唐太宗时,先后拜中书舍人、礼部员外郎诸职,以文才见长,曾受诏修订《五礼》及法律,并接受《北齐书》的编撰任务。后官至宗正卿,封子爵于安平县。尚有文集三十卷,今佚。《隋书》卷四二、《北史》卷七二、《旧唐书》卷七二、《新唐书》卷一〇二有传。
李百药撰《北齐书》主要以其父李德林《齐书》为基础,参考补充了唐初所存的北齐史料,如《北齐令》五十卷、《北齐律》十二卷、《北齐敕令》二卷,及王邵《齐志》十六卷、崔子发《齐纪》三十卷。其中《齐志》对李百药的影响最大。
《北齐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经北齐伐东魏,至北周灭北齐(534—577)四十四年间的兴亡史。分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未设表、志。其中涉及东魏历史的有《神武本纪》、《文襄本纪》、《高祖十一王传》、《文襄六王传》、《赵郡王琛传》、《清河王岳传》、《斛律金传》、《高隆之传》、《孙腾传》、《司马子如传》等篇。记录北齐历史的则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书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形势,反映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间的关系。当时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情况,散见于《神武本纪》、《苏琼传》、《皮景和传》、《尉长命附子兴敬传》、《高巿贵传》、《封隆之传》等。此书保存了不少科技史料及科技人物传记,如《方伎传》,其中有綦母怀文及其炼钢法、数学家信都芳事迹的记载。《儒林》、《文苑》二传的序,对当时学术渊源和发展的情况作了评论。此外,《北齐书》在各纪、传后附列论、赞,概述纪传内容,评议传主的得失荣辱。
《北齐书》在北宋前已零散,今本中多少篇为李百药原文的问题,大抵以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一中的考证比较合理可靠:“今据世所传本审正之,惟本纪第四,列传第五、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卅三、第卅四、第卅五、第卅六、第卅七、第四十二,凡十八篇系百药元本。”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认为卷四十二也非李百药原文。其他有关《北齐书》的主要研究著作,有唐刘知幾《史通》有关部分,清王仁俊辑《北齐书佚文》,万斯同《北齐诸王世表》、《北齐异姓诸王世表》、《北齐将相大臣年表》,近人罗振玉《北齐书斠议》,李宝洤《北齐书平议》等。
(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