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禹锡集

〔唐〕刘禹锡

《刘禹锡集》,又名《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四十卷。其中正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通行本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仁和朱氏据宋本影印《结一庐朱氏剩余丛书》本、《畿辅丛书》本、1918年吴兴刘氏序刻《嘉业堂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岳麓书社2003年版陶敏等《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贞元间连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经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与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六八有传。

《刘禹锡集》为刘禹锡的文集。卷一为赋;卷二至卷四为碑文;卷五至卷七为论;卷八至卷九为记;卷十至卷十六为书札;卷十七至卷十九为状、启、集纪;卷二十为杂著;卷二十一至卷四十为诗、词、乐府等。其中哲学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为柳宗元《天说》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的《天论》上、中、下三篇。他说:“余之友人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其目的在于彻底辨明天人关系问题。

《天论》首先提出在天人问题上的两种看法的对立:“世之言天者二道焉。”一种是“阴骘之说”,相信“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临,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坚持天是有意志的,能暗中决定人事;另一种是“自然之说”,认为“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是茫乎无有宰者”,坚持天是没有意志的。刘禹锡是持“自然之说”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之所以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的重要命题。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天是形体中最大的,人是动物中最有智慧的,然而,人与天,即社会与自然的职能是不同的。如“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故“天之能”与“人之能”既是有区别,又是有联系的。人为“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利,立人之纪”。在天与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作为客观规律的“数”、“势”。“以理揆(度量)之,万物一贯也”,如“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数存而势生”。“数”表明事物运动的规律,“势”表明事物运动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

《天论》里还批评了佛教和玄学以“空”、“无”为世界本源的论点。指出“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见耳”,绝对的“空”是不存在的,所谓“空者”其实是“形之希微者也”。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生长的过程,不是从“空”、“无”而生,乃“乘气而生,群分汇从”。因此,“无形”只是“无常形”,乃是万物在“乘气而生”过程中的一种物质表现形态。

《天论》对天命论思想的产生原因,是从社会原因和认识论根源上进行分析的。认为政治腐败、法制破坏,“是非易位”,会使人失去“胜天”的信心,“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实尽丧矣”。此外,又以操舟为例,说明人们是否相信天命,在于“理明”和“理昧”,即是否认识客观规律。

《刘禹锡集》中除《天论》外,还有《问大钧赋》颇有辩证法思想。赋中提出“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认为“物壮则老,乃唯其常,否终为倾,亦不可长”。另外,书中的诗歌部分,题材广阔,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如《插田歌》、《竹枝词》、《柳枝词》等。尤其是《插田歌》以俚歌民谣的形式,通过田夫和计吏的对话,揭露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刘禹锡的诗,富有民间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潘富恩) xRDglqItD28qxULnhU8zhiCxPf0IVoTLfZczn8ilvlQ9N9SBPwMJYRaieJjreG9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