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昌黎集

〔唐〕韩 愈

《韩昌黎集》,又名《昌黎先生集》、《韩文》、《唐韩昌黎集》等。唐韩愈著。现存的主要版本如下。一、《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宋朱熹考异,宋王伯大音释重编。为现存最早校本。有元刻闽麻纱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部丛刊》本(流传最广)。二、《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宋魏仲举辑注。书前列举评论诂训音释者三百六十家,为一种较全的集注本。有清乾隆《四库全书》抄本。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宋廖莹中辑注。有宋廖氏世彩堂刻本、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的缩印《四部备要》本(流传较广)。四、《韩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集传》一卷,《遗集》一卷。明游局敬辑注。有明嘉靖南平游氏刻《韩柳文》本。五、《唐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有明蒋之翘辑注、明崇祯安国谟刻《韩柳全集》本。六、《韩昌黎文集校注》,《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近人马通伯著,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及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七、《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今人钱仲联著,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及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本。八、《韩愈全集校注》,今人屈守元等著,有199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排印本。九、《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今人刘真伦、岳珍著,有201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父母双亡,依寡嫂成人。少习六经,博览百家之书。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刘禹锡结友,想实行儒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直言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永贞元年(805)赦还,迁江陵掾曹,赴任途中在湖南彬县撰写了被称为“五原”的论文(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以尊孔孟排异端相号召,主张复兴儒学、扶树名教。后曾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元和十四年(819)上《论佛骨表》,谏阻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被贬为潮州刺史,又移为袁州刺史。后曾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忠君,主张除弊抑暴、礼法兼治、维护成法,反对当时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在哲学上,尊儒反佛、道,构造儒家的“道统”说,阐扬《大学》的“修齐治平”;提出“性情三品”说和“一视同仁”说;信天命和鬼神,主张祭天祀祖;强调历史由“圣人”安排造就。在教育和学习上,提倡勤奋和独创,重视师道。在文学和美学上,提出“文以明道”说和“不平则鸣”说等。反对六朝以来骈俪文风,提倡直言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思想对宋儒及后人影响极大。事迹见载于《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六、宋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等。

《韩昌黎集》为韩愈作品的总集。有《文集》四十卷,卷一至卷七为赋、古诗,卷八为联句,卷九至卷十为律诗,卷十一至卷十四为杂著,卷十五有书启,卷十六至卷十八为书,卷十九为书序,卷二十至卷二十一为序,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三为哀辞、祭文,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五为碑志,卷三十六为杂文,卷三十七为状,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为表状。《外集》十卷,包括赋、歌、议、书、序、对、记、祭文、牒、实录、传、碑、联句、诗等。《遗文》一卷,包括联句、诗、记、书、墓志、启、状、疏、题名等。

《原道》、《论佛骨表》、《读荀》、《处州孔子庙碑》、《与孟尚书书》、《省试颜子不贰过论》等,主要反映了其道统说和历史观。反对佛、老,构造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的“祖统”,强调儒家思想在时间上早于佛、老,为华夏正统。提出儒学的宗旨即“道”,有一个代代相传授的系统,最早从尧开始,“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神化孔子,认为“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者”(《处州孔子庙碑》)。推崇孟子,认为孟子的儒学思想纯粹无疵,“醇乎醇者也”(《读荀》)。强调有志于传儒家之道:“韩愈之贤不及孟子……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阐扬《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提出“圣人”安排造就了历史,古时“圣人立而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原道》),驱除禽兽,发明衣、食、房、器、药,制订礼乐刑政,断言“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同上)。

《原性》主要反映了其“性情三品”的人性论。认为“与生俱生”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人性即仁义礼智信,它们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认为“接于物而生”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与性相对应,亦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之情,是七情“动而处其中”;中品之情,是七情之动“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之情,是七情之动“亡与甚直情而行”。

《原人》、《送浮屠文畅师序》等主要反映了其“一视同仁”的道德谕。将博爱与亲亲结合起来,提出“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原人》),认为儒家“道统”即仁义道德的传统思想,仁与义要施于中国,及于“夷狄禽兽”,但仁与义的施与要“亲亲而尊尊”(《送浮屠文畅师序》),由亲及疏。

《原鬼》、《与卫中行书》、《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答陈生书》、《海南神庙碑》、《感二鸟赋》等,主要反映了其天命论和鬼神说。信天命,认为“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与卫中行书》),“人生由命非由他”(《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答陈生书》)。但也有“未知夫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乎人哉,不由乎人哉”(《上考功崔虞部书》)的疑问。肯定鬼神的存在,认为“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原鬼》)。鬼神有赏罚能力,出现违天逆伦之事时,则“鬼有形(一作托)于形”,有凭于声以应之,而下殃祸(同上)。主张祭天、祀祖,提出“治人以明,事鬼以诚”(《南海神庙碑》)。

《杂说》、《师说》、《进学解》、《答刘正夫书》等,主要反映了其学习和教育思想。提出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重视师道,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又主张学无常师,认为“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同上)。提倡勤奋和独创,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强调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章句,要“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上襄阳于相公书》、《答刘正夫书》、《答刘秀才论史》、《答李翊书》、《答尉迟生书》、《送孟东野序》、《荆潭唱和诗序》、《题哀辞后》、《送陈秀才彤序》等,主要反映了其文学和美学思想。提出“文以明道”说,认为文章要反映事理,“文所以为理耳”(《送陈秀才彤序》),“文章言语,与事相侔”(《上襄阳于相公书》)。主张吸取前人成果又创新自立。要求“能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反对因袭模拟,强调“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说,认为“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提倡“搜奇抉怪”,表现出尚怪的审美情趣。

《韩昌黎集》对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诗文在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和美学等方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有关《韩昌黎集》的研究,主要有宋朱熹撰《原本韩文考异》十卷,宋方崧卿撰《韩集举正》十卷,清陈景云撰《韩集点勘》四卷,清沈钦韩撰、清胡承珙订《韩集补注》一卷,今人童第德《韩集校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巴蜀书社,1999年),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

(于鹏彬) 3qOXBXipZ9SKE1xn7ry40AujE0ZwU0NeqnX5afAXAq++NNqDxG4F4wSpJXCES1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