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封建论

〔唐〕柳宗元

《封建论》,一篇。唐柳宗元撰。载于《柳河东集》。通行本及作者生平参看“柳宗元集”条。

《封建论》是一篇阐发郡县制的优越性、抨击恢复“封建”制思潮的文章。这里的“封建”,是指周代以来“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而不是现在说的封建社会制度。文中,柳宗元既把“势”与“神”对立起来,又把“势”与“圣人”对立起来,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既不受命于神,也不是由圣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人之意”造成的客观趋势决定的。

《封建论》运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的道理。指出:“生人之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就是说,在人类的早期,有一个与野兽相近的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为了觅取生活资料,“近者聚而为群”以假物(获取物品),但“假物者必争”,且“争而不已”。于是有“能断曲直者”出,产生了最早的领袖人物,进而产生了国家、刑法、政令,形成了“自天子至于里胥”的分封制。可见,“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个“势”,是指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柳宗元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这种由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决定的分封制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圣人也“莫能去之”,说明它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必然性,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如果说,由“生人之初”发展到“封建”制是“势”之必然;那么,周朝的“失之在制”的历史事实,说明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同样是“势”之必然。

分封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柳宗元从周、秦、汉、唐的历史分析中,阐明了两种制度的得失:周初的分封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封制暴露出“尾大不掉”的弊病,致使西周东迁、东周灭亡,“周之败端,其在乎此”。有鉴于此,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即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收到了“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的奇效,这是秦制“所以为得也”。那么,秦朝又何以会二世而亡呢?柳宗元认为,原因在于秦“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迫使百姓揭竿而起,但却只“有叛人而无叛吏”。可见,秦亡的真正原因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朝统一全国后,纠正秦朝废除分封制的错误,重行周朝的分封制,“立宗子,封功臣”;但是,仍然“郡邑居半”。在分封制与郡县制各占其半的汉朝,后来出现了“有叛国而无叛郡”的情况。“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在用史实说明了周朝“失在于制”和“秦制之得”的道理以后,又驳斥了那种为分封制辩护甚或为恢复分封制造舆论的观点。

一是分封的王侯必能“私其土,子其人”,而郡县的守宰只“思迁其秩”。对此,柳宗元驳斥道,周朝分封的王侯能“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周“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朝实行郡县制,但又不把权力交给郡县;有治理百姓的大臣,又不让守令擅权,这些都是对的。但是,秦朝刑法残酷,劳役繁重,使万人仇视。可见,秦朝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汉朝是分封、郡县各占其半,天子政令只能行于郡县,不能行于封国。对封国内的王侯的胡作非为,朝廷无能为力;而在实行郡县制的地方,则能做到“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从而使社会得到治理,获得安定。后来,汉朝出现叛乱时,只是“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吸取汉朝的教训,“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完全实行了郡县制。柳宗元根据历史的经验断言:“其不可变也固矣。”

二是夏、商、周、汉实行分封制政权延续时间很长,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时间短促。对此,柳宗元反驳道:这是无知妄说。事实是:魏晋实行分封制都很快灭亡了;而唐朝“矫而变之”,实行郡县制,“垂二百祀,大业弥固”,这与分封制又有何相干?

三是殷周两朝都是圣王,并未改变分封制。对此,柳宗元反驳道:殷周两代借分封制安定国家已成习俗,不革其制“是不得已”。而这个“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秦废分封制而行郡县制,从制度本身讲,是大公无私的;当然,其动机是出于私心,想巩固个人的权威,想使天下人臣服自己。但无论如何,“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只有在“公之大者”的郡县制下,才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改变分封制时“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的不合理状况。

《封建论》作为一篇出色的政治哲学论文,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北宋苏轼说:“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东坡外集·秦不封建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陈增辉) tDlZdryjdx4J6IvXiW945CVN2GnnysCNwZRPAvdn49OguHL+epvs/BownYTeCx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