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艾伦·图灵出生于1912年,在多个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是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理论生物学家,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密码破译之父”。
图灵提出的图灵机模型建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工作逻辑,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为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图灵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做出了历史性的开创工作。
1950年,图灵首次提出要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中,他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机器会思考吗?”图灵并不是在询问机器是否具备生物学意义上的思考能力,而是探究机器是否能够模拟人类思考的过程—让人们无法区分输出来自人类还是机器!
如果机器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足够接近人类,以至于我们无法区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机器在特定意义上“会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评估机器智能水平的框架。
由于上述这个标准并不像数学定义那样严格,充满了主观色彩,很难准确地界定。为此,图灵提出一种评估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测试方法—图灵测试。
如图5.1所示,在测试过程中,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计算机)被分隔开,测试者并不清楚被测试的人类和计算机分别在哪个房间。测试者通过一些输入设备(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测试者根据被测试者的回答,判断被测试者是机器还是人。经过多次测试后,如果计算机能够让所有测试者误判的平均次数超过总次数的30%,即认为这台计算机通过了测试,并认为该机器具有人类智能。这就是图灵测试的基本思想。
图5.1 图灵测试示意图(注:文中未注资料来源的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图灵测试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估机器智能的方法,激励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追求更高级别的机器智能。图灵曾经预测,到2000年人类应该能够使用10 GB的计算机设备,制造出可在5分钟问答中骗过30%成年人的人工智能。然而,从目前的科技发展来看,我们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图灵测试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图灵测试依赖于人的判断,虽然通过增加测试人数可以减少人类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但图灵测试没有规定问题的范围和提问的标准,使得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智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逻辑推理、创造力、情感理解等多个方面,图灵测试更关注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即使一个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足以证明它具备了全面的智能。图灵测试还存在“中文屋悖论”(一个不懂中文的人在一个房间里,使用一本中文对照书将中文输入转化为输出,尽管从外界看来他似乎理解中文,实际上并不理解)等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指出,一台机器能够按照预设的规则回答问题,并不表明它理解了问题的含义或掌握了真正的智能。
人工智能系统的多样性正在不断增加,一些智能系统可能只擅长处理特定领域的任务,在其他领域则表现不佳,图灵测试很难准确评估这些系统的智能水平。
图灵测试和他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开启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篇章,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激发了更多的思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机器智能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不再局限于图灵测试的简单框架,而出现了许多更复杂的测试方法。但无论如何,图灵提出的这个问题都将继续引导人们思考机器智能的本质和未来。
让机器和人一样思考,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个石破天惊的疯狂想法。回顾历史,很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来自这些疯狂的想法,或许正如孔夫子说的那样—“狂者进取”罢!作为“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研究,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为我们理解智能和认知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思想和成就永远铭刻在人工智能的历史长河中。
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简称ACM)设立了图灵奖,用以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它是美国计算机协会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所授予的最高奖项,被誉为“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
全世界有很多奖项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著名的诺贝尔奖、数学界的菲尔兹奖、计算机学界的图灵奖、信息学界的香农奖等。不知道你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要设立这些奖项?你是用什么态度去看待各种奖项的?
2014年,有一部电影大片《模仿游戏》( The Imitation Game ),讲述的就是图灵在二战期间破译德军恩尼格玛(Enigma)密码机并扭转二战局面的故事。图灵热衷于长跑,他认为长跑是他释放巨大工作压力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