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你喜欢机器人吗

小时候看电视,有很多机器人动画片,比如圣斗士星矢、变形金刚、哆啦A梦、奥特曼等,每每都会幻想,如果我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机器人,或者我有一个机器人陪伴,那该多好啊!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机器人就是各种各样的智能体。回顾历史,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幻想过制造智能体,在神话故事和科幻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器人,这反映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无限向往。

在古希腊神话中,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是奥林匹斯神话中的火神、锻造与砌石之神,他以精湛的技艺著称。赫菲斯托斯不仅创造了各种金属工艺品,还制造了智能机器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打造的青铜巨人塔罗斯(Talos)。塔罗斯是为了保护克里特岛而创造的青铜机器人,他每天绕岛三次,用巨石攻击所有入侵者。塔罗斯的致命弱点在他的脚踝上,当神的使者赫尔墨斯(Hermes)把塔罗斯的一个铆钉拔出后,他就没有了生命力。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机器人。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关于偃师造人的寓言故事,偃师制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偶,不仅能歌善舞,还具备思想感情。另外,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明了智能的木牛流马,能够自动运送军粮。

近代以来,有关人工智能的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1942年,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他著名的科幻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 I Robot )中提出“机器人学三原则”:第一,机器人不能伤害人,也不能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条原则;第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原则。在阿西莫夫笔下,机器人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或机械,而是拥有了情感、思考和自我意识的生命体。

2008年上映的电影《机器人总动员》( Wall E ,见图2.1),以未来地球被垃圾覆盖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机器人瓦力(Wall—E)偶遇并爱上机器人伊娃(Eve),并追随她进入太空历险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图2.1 海报(资料来源:电影《机器总动员》)

然而,并非所有文艺作品都对人工智能怀有美好的期望,一些作品也表达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电影《我,机器人》(见图2.2)将年代设定在智能机器人高度发达的2035年,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机器人学三原则”的限制,人类对机器人充满信任。这种和谐关系被一台名叫桑尼(Sonny)的机器人打破,它擅自将“三原则”中的“机器人不能伤害人,也不能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修改为“机器人不能伤害人,但因执行命令而伤害人类则不在此列”,正是这种修改,将人类推向了被机器人奴役的绝境。这部电影探讨了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一部极具深度的科幻作品。

图2.2 海报(资料来源:电影《我,机器人》)

或许你也曾经拥有一个关于智能机器人的梦想,不知道你心目中的智能机器人是什么模样的?让我们想一想,人类对于智能机器人的种种想象,对于推动人类进步是否有所帮助,是不是这种梦想造就了今天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呢?对此,你怎么看? XQeqZW39ONcH9DnG0e3bJalD4VOfLYV5jnVoK1E1ceU41+rO7cqnoTy7VbuhX0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