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为什么“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一、“一买就跌,割肉!一卖就涨,补仓!”对吗?

你是否经常听到投资股票的朋友抱怨:“为什么我买入的股票总是跌,而一旦我卖出,它就疯涨?”这不仅是你朋友的疑惑,更是无数股民的困扰。那么,“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现象究竟为何会如此普遍呢?

让我们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并尝试探讨其发生的真正原因。当遭遇“一买就跌”的窘境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选择“割肉止损”,试图尽快抽身,以免遭受进一步的损失。这种做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这真的是最佳策略吗?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在2022年5月28日,招商银行这只“大白马”的股价达到了当时的最高点,即51.81元(见图1-1)。

假设你在这个点买入了招商银行的股票,随后股价就开始了漫长的下跌旅程。截至当年的10月28日,股价跌至25.76元,短短5个月内跌幅高达50.27%(见图1-2)。面对这样的损失,你可能感到极度痛苦,最终忍不住“割肉止损”。

图1-1 招商银行2022年5月28日股价情况

图1-2 招商银行2022年10月28日股价情况

然而,就在11月1日,招商银行的股价却突然大涨5.11%,收盘价升至26.71元。此后,股价更是一路飙升,到了2023年1月30日,已经涨到了39.83元,大大挽回了你之前的损失(见图1-3)。

图1-3 招商银行2023年1月30日股价情况

在这3个月的股价“补血”过程中,由于你已经失去了招商银行的股票,你不会再关注一个自己不再持有的资产,因此很难从细微的技术面上准确判断何时才是最佳的低价买点。如此一来,你就无法利用后续的股价上涨来弥补之前的损失,“止损”最终变成了真正亏损。

在这个具体的投资案例中,“割肉止损”已经足够令人痛心,然而更令人难受的是,刚刚卖出股票就眼见股价迅速上涨。那种错失机会的悔恨感和纠结感,着实令人不好受。许多人会想:面对明显的单边上涨行情,就应该坚决买入,一旦盈利就应该立即卖出,不能贪心!炒股,难道真的只靠所谓的“果决”和“不贪”就能确保收益吗?

让我们来看一个2016年的实例,它告诉我们,顺势而为很可能也是死路一条。在2016年11月18日,蓝筹股万科A的开盘价为19.73元,开盘后不久便迅速涨至21.19元(见图1-4)。从技术面分析,这似乎是一个突破阻力位的绝佳买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大胆买入。

图1-4 万科A 2016年11月18日股价情况

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万科A的股价突然大跌,最终收盘价仅为20.26元。这一变化导致许多追求快速获利的投资者在一天内损失了近4.39%的财富。

二、“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社会学原因——供需失衡

在股市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家总会有这种“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感觉呢?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底层逻辑呢?

我们从身边的例子出发,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智慧。在iPhone 7正式发售时,全球各地的苹果专卖店门前都排起了长队,果粉们争相抢购。这种热情使得黄牛手中的iPhone 7价格飙升,甚至需要加价几百美元才能买到。但实际上,iPhone 7作为工业品并不稀缺。只要有利可图,苹果完全可以召集生产商加大产能,大量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iPhone 7的价格也慢慢回归正常。

分析这种情况,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一下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供求关系一平衡,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但在股市中,人们却常常失去理智。如果把股票看作商品,股市中有两类买家:一类是分散的个人投资者,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另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他们资金雄厚、信息灵通,彼此联系紧密。

个人投资者往往在市场情绪高涨时入市,这时股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但此时入市,获利空间已经很小了,因此个人投资者常常成为阶段性高价的最后“接盘侠”。相反,当市场情绪低落时,个人投资者因害怕亏损而选择卖出股票止损。这时市面上股票供过于求,即便是优质股票,也只能被打折出售。

与个人投资者的情绪化操作不同,机构投资者由于涉及大额资金和多方利益,决策更加客观、理性。当股票未来的获利空间减小时,他们会选择卖出股票。这时,虽然个人投资者入市,但是相较于机构投资者的大量抛售压力,市面上的股票其实是供大于求的,所以才会导致“一买就跌”。而当优质股票打折,未来的获利空间增大时,机构投资者会逐步入市。此时个人投资者因恐慌抛售股票,不过,大量资金掌握在机构投资者手中,只要他们慢慢接手,优质股票的股价依然会上涨。因此也就容易出现个人投资者“一卖就涨”的现象。

三、“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心理学原因——幸存者偏差

接下来,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现象背后的原因——幸存者偏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认为读书无用,他们常常会这样佐证:村里的张三没有好好上学,现在赚了大钱;隔壁村的李四努力学习了,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尽管这些例子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们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整体情况。

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者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对他们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相反,对于低学历的成功者,人们更愿意去关注。同时,由于人性中“好逸恶劳”的倾向,增强了“不读书也能成功”案例的传播性,人们在主观上忽视了绝大多数未能成功的低学历人群。

在股市中,也存在类似的幸存者偏差现象。理论上,当人们随机购买股票时,应该是有人赚钱,有人亏钱。然而,散户常常会有“我一买就亏”的错觉。

这是因为人们在股市中的信息传播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赚钱的人往往不愿意大肆宣扬,而亏钱的人则更倾向于宣泄自己的不满。因此,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关于亏钱的故事,特别是那种“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窘迫经历,其传播效果更佳。这就导致了一种普遍的错觉,认为炒股“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是常态。

四、如何避免“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在了解了“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现象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原因之后,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答案是:借鉴生活中的智慧。就像想买沙发,人们通常会等到“双十一”或“6·18”之类的打折季再购买。因为沙发并非生活必需品,所以趁打折时下单已成为许多人的购物习惯。然而,在股市中,人们往往在股价最高时(牛市)买入,而在股价低迷时(熊市)卖出——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投资行为。

聪明的人会选择“逆市”操作。例如,在2015年6月A股熊市初期,全球投资经理周捷安选择大举买入中国石油、万科A等的股票。结果,在大盘暴跌30%的情况下,他的投资组合仍实现了20.1%的增长,这在当时来说堪称奇迹。

大家要明白,股票并非生活必需品。我们为什么不运用最质朴的生活智慧,在熊市股票打折的时候买入呢?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牛市和熊市。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大家都在讨论该买哪只股票时,那很可能就是牛市;而当大家都在抱怨炒股亏钱时,那可能就是熊市了。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无须纠结熊市和牛市转换的确切时间。因为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都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段做出正确的决策即可。

克服幸存者偏差其实也不难。如果你觉得自己对股市的研究能力不够强,无法准确判断市场大势,那么定投宽基指数ETF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定投宽基指数ETF,简单来说,就是把手头上的资金分散投资到多只股票中。例如,投资沪深300 ETF,就意味着你的资金会按照一定比例分散投资到中国最优秀的300家企业;定投双创50 ETF,则是将资金分散投资到中国最有潜力的50家科技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再受限于对个别股票的偏见,通过投资中国最优秀的300家企业或最有潜力的50家科技公司,大大降低了因选错股票而导致亏损的风险。

除了投资标的物的分散和择优,定投策略在时间上也可以采取小步快跑、积少成多的方式。定期投入一定资金,确保在股市上涨时买入,下跌时更是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大胆买入。这种策略能够使你的持仓成本保持在均线附近,避免因错误判断市场时机而造成损失。

如果具备一些金融投资知识,你甚至可以在市场高估时卖出,在市场低估时买入。我会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讨论此类投资方法。总的来说,定投宽基指数ETF无论在投资标的物选择还是在投资时间节点上,都能做到尽可能理性。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幸存者偏差而导致的错误操作,从而保护你的财富。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的核心。

首先,我们提醒个人投资者,即使遇到“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情况,也不要盲目操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我们探讨了“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这种错误认知背后潜藏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关系和幸存者偏差的影响。当大家争相抢购股票时,股票供不应求,股价就会上涨,但获利空间会逐渐减小,之后股价可能会下跌;相反,当大家纷纷抛售股票时,股票则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股价因此下跌,但获利空间会逐渐增大,之后股价很可能会上涨。在股市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抱怨亏损,因此“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说法才会广为传播。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认为“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是股市的常态。

最后,我们分享了一种应对“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建议在熊市时进行投资;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考量,建议在投资标的物和投资时间上都要尽可能分散。因此,定投宽基指数ETF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并避免受到幸存者偏差的不良影响。 AtwbhsAY7buMAsarCJOZQ2XWUOZ5vxQ5Hprg/fgBsejJOg/QDDziUIuNt4K3v0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