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不是神仙,不能靠喝露水活着,而吃饭就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方式。那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身体里是怎样变化的?又是如何维持生命的?
在了解食物在体内的变化之前,我们首先学习一下什么是消化和吸收。
消化,这一神奇的过程,是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巧妙地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使其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则各显身手,共同作用完成食物的消化。
物理消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用牙齿和舌头作为工具,将我们摄入的食物一点点打磨、切割,变成更小的颗粒,让食物和消化液来一场更亲密的接触,为接下来的消化和吸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场专注的雕刻之旅中,没有一点物质本质的变化,只有食物形态的改变。
化学消化则更像是一位精巧的化学家,它的工作是在各种消化液中,通过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淀粉变成了单糖,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脂肪变成了甘油和脂肪酸……这个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神奇的化学实验,消化酶就是那些催化剂,它们用神奇的化学反应让食物中的分子重新排列,产生出新的物质。化学消化的魔法让那些大分子物质在我们的身体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吸收是指消化后的小分子被胃肠道吸收并被机体利用的过程。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营养物质不同,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也不同,这主要受各部分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当我们摄入食物后,在牙的切割、咀嚼和舌的搅拌下,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与食物一起混合成食团,开始了食物的消化过程。
在我们的口腔中有三大唾液腺,分别是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唾液就是这些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在我们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简单地分解淀粉。
然而,食物在口腔内一般不被吸收。
在口腔中咀嚼结束的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中暂时储存,在此期间,胃壁的肌肉通过挤压、摩擦等方式对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胃液与食物混合,进行化学性消化,将食物中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胃液的组成、分泌部位及特点见表1-6。
表1-6 胃液的组成、分泌部位及特点
食物在胃内的吸收很少,胃主要吸收乙醇和少量的水。
经胃消化后的食物进入小肠,在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小肠运动的作用下继续消化,基本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小肠中消化液的产生部位、主要成分及特点见表1-7。
表1-7 小肠中消化液的产生部位、主要成分及特点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黏膜形成的环状皱褶以及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可达到200 m 2 左右,巨大的吸收面积有助于更充分地接触食物,完成消化吸收。另外,食物在小肠内可停留3~8 h,为其被充分吸收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大肠主要起到吸收多余的水分和盐类的作用,不参与重要的消化活动。
大肠黏膜的上皮和大肠腺分泌的大肠液富含黏液,能够保护肠黏膜并且润滑粪便。
此外,大肠中还存在许多细菌,这些细菌主要来自食物以及大肠内的繁殖。细菌含有能够分解食物残渣的酶,可进一步分解食物残渣。而且大肠细菌还能够利用大肠的内容物合成人体必需的某些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及叶酸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经细菌分解后的食物残渣及其分解的产物、肠黏膜的分泌物、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一起形成粪便,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