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两晋时期,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医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此期间,前人给后世留下了诸如《难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典籍,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形成的对焦虑症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焦虑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病名的初步认识 “焦虑症”这一病名是1869年由Beard提出,其历史不过百余年。但中医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在《难经》中,记载有“肾之积,名曰贲豚”,以“奔(贲)豚”为名出现。《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善恐如人将捕之”,是为“恐证”。汉代时期,《金匮要略》中记载“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是为“惊病”;又载“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是为“百合病”。典籍中对“奔豚”“恐证”“惊病”“百合病”的症状亦有大量的描述,对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也有一定见解。
2. 对症状的描述十分丰富 《难经》对于奔豚的描述,细腻而生动:“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汉代《金匮要略》亦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这些症状形象描述了心下惶惶不安、心神不宁、严重时有濒死感等焦虑症状。
关于恐证的描述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恐如人将捕之者”,而《脉经》记载的“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也形象地描述了焦虑急性发作时的表现。
《金匮要略》对百合病的描述是:“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这形象地描述了焦虑症的坐立不安,卧也不是,行也不是,不得安宁。
3.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医家对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有深刻而细致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情志因素。《金匮要略》载:“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脉经》载:“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②外感邪气。《华佗神方》载:“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病也。”③体虚劳倦。《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④其他因素。如误治,《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金匮要略》中记载“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对于病理机制的认识则主要是从阴阳、气血、脏腑这些宏观的角度对疾病进行了论述。认为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机制。
4. 治疗方法多样 这一时期的医家对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有深刻而细致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方药。《金匮要略》中针对奔豚创立了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针对百合病创立了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栝蒌牡蛎散等。《金匮要略方论》中针对惊病记载了半夏麻黄丸。《小品方》中记载:“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些方剂到现代为止,也是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②针灸、放血。在《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中,大量的篇幅论及治疗恐证的针刺、放血法的原则及具体方法。《脉经》中记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针灸甲乙经》则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和细化,针对一些具体症状,提出相应穴位。如《针灸甲乙经》载:“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大惊,乳痛,梁丘主之。”等。重视针灸在治疗中的应用是这一时期治疗的要点,为后世“针灸与方药主治之”的治疗观点奠定了基础。③心理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创制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的“以情胜情法”,是极具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方面发挥着较好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