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肾之积,名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其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走,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发骨痿,少气。(《神巧万全方·卷四》)
【 参考文献 】 佚名.神巧万全方[M]//全汉三国六朝唐宋方书辑稿.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2.
【 原文 】 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贲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 《千》 )贲豚腹肿,灸章门百壮。贲豚,灸气海百壮,或期门,或关元百壮。贲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贲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贲豚上下,灸四满一七壮。期门( 见产 )阴交、石门主贲豚。( 见无子 )贲豚腹肿,章门主之。贲豚气上,腹䐜痛,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臆小痛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贲豚气上,腹䐜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 并 《甲》 )章门( 《铜》 同 )、石门( 《明》 下同 )、阴交,主贲豚上气。期门,主贲豚上下。( 《铜》 同见霍乱 )中极,主贲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天枢,主贲豚胀疝。归来,主贲豚卵上入,引茎痛。天枢,主气疝,烦呕面肿,贲豚。( 《甲》 )关元、中极,主妇人贲豚抢心,上管,疗心中烦,贲豚气,胀满不能食。( 《明》 )巨阙,治贲豚气胀不能食。( 《铜》 )中脘,治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 《明》 云 : 贲豚气如闷 , 伏梁气如覆杯 )归来,治小腹贲豚,《千》云主贲豚。( 并见阴痛 )中极,治贲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关元,疗贲豚,寒气入小腹,( 《千》 同 )时欲呕,溺血,小便黄,腹泄不止。( 《明》 下 )气海,疗贲豚腹坚。( 见劳 )期门,主贲豚。( 见产后 )气穴,治贲气上下,引腰脊痛。( 见月事 )关元、中极、阴交、石门、四满( 《千》 并见无子 )、期门( 见产后疾 ),主妇人贲豚。上管,治伏梁气,状如覆杯。( 《铜》 与 《明》 同 )中管,治伏梁气。( 见上 )期门、缺盆( 《千》 见胸满 )、鸠尾( 心痛 ),主息贲。( 肺之积曰息贲 , 在右胁下 , 大如杯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贲豚气》)
【 参考文献 】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 原文 】 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女子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心中切痛,善噫。若伤寒过经不解,当针期门,使经不传。针入四分,可灸五壮。(《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 参考文献 】 窦杰.窦太师流注指要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 原文 】 肾主纳气,人之气海系焉。肾虚而为风寒所乘,为暑湿所袭,为喜怒忧恐所伤,而水结不散,又与气搏,是以群邪聚于其中,曰疝、曰奔豚、曰小肠气、曰膀胱气,皆是物也。其候不特外肾、小腹作痛,或攻刺于腰胁,或游走于背膂,或冷气抢心,心下痛满,或手足厥冷,痛绕脐傍,或胁之左右如杯,或脐之上下如臂,或腹中累累如桃李,或胃脘间覆大如盘。有壮热恶寒者,有洒淅寒热者,有不得大小便者,有里急而下泄者,有自汗出者,有不欲食者。其于阴间,则卵有小大,伸缩而上下不常;囊有肿胀急痛而发歇无定。挟冷触怒则块物逼上囊根,或攻腹胁。时和心平,则块物自循菅系归入囊中,凡此皆谓之肾气。治法纲领,风则散之,寒则温之,暑则解其热,湿则渗其水,七情所发,调其心气,水与气搏,行其小便,其间以主治肾气之剂参之,固定则也。然总治之法,大要以流行疏利为先。毋曰肾虚得病不敢疏泄,盖肾为邪气所干,若非逐去,病何由愈?倘或姑息畏虚,妄以刚剂兜住,使大小腑秘而不通,邪气入腹冲心,危殆必矣!虽然,肾气发作,固以肾虚得之,然虚中有冷,虚中有热,又有冷热不调,尤当详审。冷者,胁边及外肾清冷,小便清而多,遇寒则发是也。热者,内挟暑气,或积酒毒,或服暖药于前,外肾与小腹俱热,肛门间粪后亦热,小便数而涩,遇热则甚是也。冷热不调者,小腹外肾,乍冷乍热,大便小便或秘或利,用药温凉,当随证而权度之。但所谓流行疏导,常常运斡于其中矣。其若大小便流利之后,或更有牵刺引疼,或微气游注于肌肤之间,此则肾虚血虚,气不还元,当加润养,人参、当归、川芎、芍药、桑螵蛸、葫芦巴辈,又不可无。惟是逆气长嘘,中脘停酸,燥闷扰扰,甚而至于呕吐,最为恶候。何则?天一生水,肾实主之,宗筋聚于阴器,惟藉阳明以养之。今脾土不济,肾水上乘,必为酸汁,必为涎饮,荏苒逾时,遂成暴吐。医家执剂之始,皆知肾经恶燥,如苍术、白术、良姜之类,诚不敢发用耳。及其呕吐大作,姜、术辈用之而不顾,若犹未也,则吴茱萸、荜茇刚燥等剂又加多焉,虽附子亦用之,而救急矣。病势至此,脾土未强,肾水已为之涸,肾水既涸,脾土又为之焦,往往阴阳不升降,营卫不流行,大小二便关格涩闭,而肾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如此者,大抵不救,临病须当识证,预与病家言之。(《仁斋直指方论·卷之十八·肾气·肾气方论》)
【 参考文献 】 杨士瀛.仁斋直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 原文 】 [病证]肾奔豚。动也,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上下无时,如豚走,色黑,饥则见,饱则减,小腹里急,腰痛口干,目昏骨冷,久则骨痿。[治]《三因》奔豚丸、散聚汤。气奔脉搏无外证,七气汤加吴茱萸,《济生》大七气汤、香棱丸。(《永类钤方·卷三·五积六聚》)
【 参考文献 】 李仲南.永类钤方[M]//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方书卷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 原文 】 肾积 奔豚汤
治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上下无时。久久不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
甘李根皮 焙干 干葛 各一两一分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甘草 炙 黄芩 各二两 半夏 汤洗七 次 , 四两
上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
灸法:交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先急作汤,以浸两手足,频频易之。后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又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又灸期门百壮,六直两乳下第二肋间端,旁一寸五分。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穴在脐下四寸。(《世医得效方·卷四·五积》)
【 参考文献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原文 】 缘思伤脾者,以所胜传肾,遇夏则心火旺,传克不行,故成肾积,名曰奔豚,其状发于小腹,或凑心下,上下无时,有若奔走之状,诊其脉,沉而急,其色黑,饥则见,饱则灭,小腹里急,腰痛臂冷,眼昏口干,久则令人骨寒少气。至如六聚之在六腑,其痛上下,亦无常处,在上则搭,再下则胀,旁攻两胁,如有坏块易于转动,此其与五积为异耳。(《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卷之六·积聚》)
【 参考文献 】 孙允贤.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