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风惊邪候》)
【 原文 】 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腑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风惊悸候》)
【 原文 】 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诊其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养生方》云:精藏于玉房,交接太数,则失精。失精者,令人怅怅,心常惊悸。(《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风惊候》)
【 原文 】 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三·脚气病诸候上·脚气风经五脏惊悸候》)
【 原文 】 夫温湿成脚气,而挟风毒,毒少风多,则风证偏见。风邪之来,初客肤腠,后经腑脏,脏虚,乘虚而入,经游五脏,与神气相搏,神气为邪所乘,则心惊悸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虚劳惊悸候》)
【 原文 】 此由体虚受寒,寒客于经络,血脉否涩,热气蕴积,结聚成痈。结热不散,热气内迫于心,故心虚热,则惊不定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二·痈疽病诸候上·发痈内虚心惊候》)
【 原文 】 金疮失血多者,必惊悸,以其损于心故也。心主血,血虚则心守不安。心守不安,则喜惊悸。悸者,心动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六·金疮病诸候上·金疮惊悸候》)
【 原文 】 风邪惊悸者,是为风乘于心故也。心藏神,为诸脏之主。若血气调和,则心神安定;若虚损,则心神虚弱,致风邪乘虚干之,故惊而悸动不定也。其惊悸不止,则变恍惚而忧惧。(《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风邪惊悸候》)
【 参考文献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 原文 】 内补散 治男子五劳六绝。其心伤者,令人善惊,妄怒无常;其脾伤者,令人腹满喜噫,食竟欲卧,面目萎黄;其肺伤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伤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肾伤者,有积聚,少腹腰背满痹,咳唾,小便难。六绝之为病,皆起于大劳脉虚,外受风邪,内受寒热,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鸣,时时泄痢,或闭或痢,面目肿,心下愦愦,不欲语,憎闻人声方。
干地黄 五分 巴戟天 半两 甘草 麦门冬 人参 苁蓉 石斛 五味子 桂心 茯苓附子 各一两半 菟丝子 山茱萸 各五分 远志 半两 地麦 五分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无所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补肾第八》)
【 参考文献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 原文 】 又 定志紫葳丸 ,疗五惊,喜怒不安方。
紫葳 六分 远志 十五分 , 去心 白龙骨 七分 牛黄 一两 甘草 十分 , 炙 虎头皮 十二分 , 炙令焦 人参 桂心 白术 各八分 防风 七分 麦门冬 去心 , 熬 雷矢 各五分 柴胡 六分
上十三味,各别捣下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甚良。忌海藻、菘菜、桃李、生葱。并出第五卷中。
《千金》:疗惊劳失志方。
茯神 五两 甘草 炙 桂心 各一两 龙骨 麦门冬 去心 防风 牡蛎 熬 远志 去心 , 各二两 枣 二十枚 , 擘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日再。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出第十四卷中。一云:主惊悸,心神错乱,或是或非,言语无度,茯神汤。(《外台秘要·卷第十五·风惊恐失志喜忘及妄言方六首》)
【 原文 】 《病源》: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经为风邪所乘也;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睛不转,而不能呼。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出第一卷中。
《广济》:疗热风惊悸,安心,久服长年, 镇心丸 方。
茯神 人参 龙齿 研 升麻 石膏 研 黄芩 茯苓 麦门冬 八分 , 去心 银薄 二百番 , 研 虎睛① 一具 , 炙 枳实 炙 白敛 玄参 芍药 葳蕤 甘草 炙 , 各六分 生姜 二分
上十七味,捣筛,蜜和丸。每食讫少时以饮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二服,渐渐加至三十丸,不利。忌海藻、菘菜、醋、蒜、面、粘食、陈臭物等。出第一卷中。
《深师》: 大定心丸 ,疗恍惚惊悸,心神不安,或风邪因虚加脏,语言喜忘,胸胁满,不得饮食方。
人参 桂心 各二两 白术 防己 茯苓 干姜 防风 大黄 茯神 桔梗 白敛 各一 两 牛膝 十铢 远志 二两 , 去心 银屑 六铢
上十四味,捣合下筛,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一方无牛膝,而有茱萸一两,银屑十铢,余悉同。忌生葱、酢、猪肉、桃李、雀肉等。
又 补心汤 ,疗心气不足,其病苦满汗出,心风烦闷善恐,独苦多梦不自觉者,咽喉痛,时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手掌热,心惊悸,吐下血方。
麦门冬 三两 , 去心 紫石英 五分 紫菀 二两 桂心 一尺 , 一方二两 茯苓 四两 , 一方一两 小豆 二十 四枚 , 一方六合 人参 半两 大枣 二十五枚 , 擘 甘草 五寸炙 , 一方一两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羸人分作三服,强人再服。心王之时,有血证可服耳。一方说用药两数不尽同,注之在下,煮取多少服亦同。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并出第十卷中。
《千金》:疗心虚寒,阴伤寒损,心惊掣悸,语声宽急混濯,口冒昧,好自笑,历风伤心, 荆沥汤 方。
荆沥 三升 麻黄 去节 白术 芎 各四两 防风 桂心 升麻 茯苓 远志 去心 人参 羌活 当归 各三两 防己 甘草 炙 , 各二两 母姜 切一升 , 取汁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去沫,次下诸药,煮取三升,绞去滓,下荆沥、姜汁,煎取四升,分为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酢、生葱、桃李、雀肉等。
又 大镇心丸 ,疗心虚惊悸,梦寤恐畏方。
紫石英 茯苓 防风 人参 甘草 炙 泽泻 各八分 秦艽 黄耆 白术 薯预 白蔹 各 六分 麦门冬 当归 各五分 桂心 远志 去心 柏子仁 石膏 桔梗 大黄 大豆卷 各四分 , 熬 椒汗 , 去目 芍药 干姜 细辛 各三分
上二十四味,酒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一方用枣膏丸。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生菜、桃李、雀肉等。
又 小镇心散 ,疗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而惊方。
人参 远志 去心 赤小豆 附子 炮 桂心 细辛 干姜 防风 龙齿 炙 菖蒲 干地黄 各二两 茯苓 白术 黄耆 各四两
上十四味,捣筛为散,以酒服两方寸匕,日三。忌羊肉、饧、桃李、雀肉、生葱、生菜、猪肉。并出第十四卷中。
崔氏:疗热风惊掣,心忪恐悸,风邪狂叫妄走者,服此汤亦瘥,朱四频用之极效方。
茯神 三两 杏仁 三两 , 去皮尖两仁 , 切 升麻 白藓皮 沙参 各二两 龙齿 六两 , 炙 寒水石 一斤 , 碎 , 绵裹 石膏 二十两 , 碎 , 绵裹 生麦门冬 去心 , 四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三升,去滓,温分为三服,相去十里。若甚者,减水三升,纳竹沥三升,先用水煮九沸,然后纳竹沥,煮取三升,服如上法。忌酢物。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 茯神汤 ,疗风经五脏虚惊悸,安神定志方。
龙骨 二两 干姜 一两半 细辛 一两半 白术 一两 茯神 三两 人参 远志 去心 甘草 炙 桂心 独活 各二两 酸枣仁 一两 防风 二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生菜、酢物。
又 大竹沥汤 ,疗大虚风气入腹,拘急心痛烦冤,恍惚迷惑不知人,或惊悸时怖,吸吸口干,涩涩恶寒,时失精明,历节疼痛,或缓或不摄,产妇体虚,受风恶寒,惨惨愤愤,闷心欲绝者,并疗风痉,口噤不开,目视如故,耳亦闻人语,心亦解人语,但口不得开,剧者背强反折,百脉掣动,悉主之方。
秦艽 防风 茯苓 人参 各二两 茵芋 乌头 炮 黄芩 干姜 当归 细辛 白术 各一 两 天雄 一枚 , 炮 甘草 三两 , 炙 防己 二两
上十四味切,以竹沥一斗、水五升,煮取四升,分服一升,羸人服五合佳。此汤令人痹,宁少服也。茵芋有毒,令人闷乱,目花虚人,可半两良。风轻者,用竹沥三升、水七升。小重者,竹沥五升、水五升。风大剧,停水用竹沥一斗。忌酢、生菜、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并出第一卷中。(《外台秘要·卷第十五·风惊悸方九首》)
【 参考文献 】 王焘.外台秘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①虎睛:本书所载虎睛、虎骨、犀角等中药材,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剂,均以代用品代替,书中所述虎睛、虎骨、犀角等相关内容仅作文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