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黄帝曰:余闻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炅则腠理开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炅音桂,热也。人之生病,莫不内因怒喜思忧恐等五志,外因阴阳寒暑,以发于气而生百病。所以善摄生者,内除喜怒,外避寒暑,故无道夭,遂得长生久视者也。若纵志放情,怒以气上伤魂,魂伤肝伤也。若喜气缓伤神,神伤心伤也。若忧悲气消亦伤于魂,魂伤肝伤也。恐以气下则伤志,志伤肾伤也。若多寒则气收聚,内伤于肺也。若多热腠理开泄,内伤于心也。忧则气乱伤魄,魄伤则肺伤也。若多劳气耗,则伤于肾。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五脏既伤,各至不胜时则致死也,皆由九邪生于九气,所生之病也)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虽命门藏精,通名为肾,脉起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支者,从肺络心,注胸中。故人惊恐,其精却缩。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闭不通,则气不得上,还于下焦,下焦胀满,气不得行。平按:精却《甲乙经》作神却。又《素问》新校正云:气不行当作气下行。玩本注:仍当作气不行)(《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摄生之二·九气》)
【 原文 】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若怵惕思虑,悲哀动中,喜乐无极,愁忧不解,盛怒不止,恐惧不息,躁动不已,则五神消灭,伤脏者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凡人饮食,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肠胃更实更虚,故得气通,长生久视。若饮食自倍,则气不通,夭人寿命也,此则伤府也)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过也。喘息,肺所为也。喘息过者,则肺虚邪客,故痹聚也)淫气忧思,痹聚在心;(忧思,心所为。忧思过者,则心伤邪客,故痹聚也)淫气欧唾,痹聚在肾。(欧唾,肾所为也。欧唾过者,则肾虚邪客,故痹聚也)(《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杂说》)
【 原文 】 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右肾命门藏精气,恐惧惊荡,则精气无守而精自下,故曰不收。平按:《甲乙》注云,《太素》不收作失守。今仍作不收,或另有本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心藏也。怵惕,肾来乘心也。思虑,则脾来乘心。二邪乘甚,故伤神也)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神为其主,故伤神则反伤右肾,故恐惧自失也。亦反伤脾,故破#脱肉也。毛悴色夭,死于冬。(毛悴肺伤,色夭肝伤也,以神伤则五脏皆伤也。冬,火死时也)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肝藏也。悲哀太甚伤肝,故曰动中。肝伤则魂伤。平按:肝上《灵枢》有脾忧愁至死于春一段,本书在后)魂伤则狂忘不精,不敢正当人。(魂既伤已,肝肾亦伤,故□□及□不精,不敢当人也。平按:狂忘,《甲乙》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甲乙》作其精不守。注:一本作不精,不精则不正当。《灵枢》作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注:故下缺二字,及下缺一字,袁刻作故狂妄不精,与原钞不合)(《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六·脏腑之一》)
【 原文 】 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小肠大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皆是六府之气所变之病。《素问》:胃为逆气为恐,肠为泄,膀胱不利癃遗溺也。平按:《素问》无六府气三字,胆为怒在遗溺下,为哕下有为恐二字,小肠、大肠作大肠、小肠,为泄下有下焦溢为水五字,膀胱下有不利为癃四字,遗溺下无下焦溢为水五字)五并:精气并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并于脾则畏,是谓精气并于脏也。(精,谓命门所藏精也,五脏之所生也。五精有所不足,不足之脏虚而病也。五精有余,所并之脏亦实而病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喜。肺为金也,水子并母,故有悲怜。精并左肾,则肾实生恐。脾为土也,水并于水,被克生畏。《素问》精并于脾,消食生饥。如是相并为病,乃有无穷,斯为阴阳五行之变也)(《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六·脏腑之一·脏腑气液》)
【 原文 】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小肠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脉之浮散,故如华也。心府小肠虚小,故多恐坐卧不安。心虚耳中如有物声,故恒听。至于季秋,为肺气来乘,遂致于死也。平按:如华,《甲乙》作如春)(《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五·诊候之二·五脏脉诊》)
【 原文 】 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惊恐主肾,形多惊惧,邪客筋脉,筋脉不通,肾之应也。痛生筋脉皮肤之间,为痹不仁,故以按摩醪醴。五形,言陈其所宜也)(《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设方·知形志所宜》)
【 原文 】 黄帝曰:邪之中藏者奈何?(前言外邪不中五藏,次言邪从内起中于五藏,故问起也)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愁忧恐惧,内起伤神,故心藏伤也)形寒饮寒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形寒、饮寒,内外二寒伤肺,以肺恶寒也)(《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邪论·邪中》)
【 参考文献 】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 原文 】 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风惊恐候》)
【 原文 】 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三·气病诸候·贲豚气候》)
【 原文 】 气病,是肺虚所为。肺主气,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肺。忧思恐怒,居处饮食不节,伤动肺气者,并成病。其气之病,有虚有实。其肺气实,谓之有余,则喘逆上气。其肺气虚,谓之不足,则短乏少气。而有冷有热,热则四肢烦热也,冷则手足逆冷。(《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气候》)
【 参考文献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 原文 】 治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虚烦少气方。
人参 甘草 茯苓 各三两 麦门冬 菖蒲 泽泻 薯蓣 干姜 各二两 桂心 一两 大枣 五 十枚
上十味为末,以蜜、枣膏和丸如梧子。未食酒服二十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若有远志,纳二两为善;若风气,纳当归、独活三两。亦治男子虚损心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方中·中风第十二·人参丸》)
【 原文 】 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语,惊悸恐怖,恍惚见鬼,喜怒悲忧,烦满颠倒,邑邑短气不得语,语则失忘。或心痛彻背,不嗜饮食,恶风不得去帷帐,时复疼热,恶闻人声,不知痛痒,身悉振摇,汗出,猥退,头重浮肿,抓之不知痛,颈项强直,口面戾,四肢不随不仁偏枯,挛掣不得屈伸,悉主之方。
天雄 当归 人参 各五分 附子 天冬 防风 蜀椒 独活 各四分 乌头 秦艽 细辛 白术 干姜 各三分 麻黄 五味子 桔梗 山萸 柴胡 莽草 白芷 各二分
上二十味治下筛,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渐至全匕,日三服,以身中觉如针刺状,药行也。(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诸风第二·小八风散)
【 原文 】 治虚热恍惚,惊邪恐惧方。
荆沥 三升 竹沥 三升 牛黄 十八铢 人参 生麦门冬 各三两 香豉 三合 升麻 铁精 各一 两 龙齿 天门冬 茯苓 栀子 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铁精,更煎五六沸,取一升七合。分温三服,相去十里久。(《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诸风第二·苍耳散》)
【 原文 】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 竹沥泄热 汤 方。
竹沥 一升 麻黄 三分 石膏 八分 生姜 芍药 各四分 大青 栀子仁 升麻 茯苓 玄参 知母 各三分 生葛 八分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须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 《删繁方》 无石膏 、 生姜 、 芍药 、 生葛 , 用人参三分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肝虚实第二》)
【 原文 】 治邪热伤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惊恐, 地黄煎 方。
生地黄 淡竹叶 生姜 车前草 干蓝 各切 , 一升 丹参 玄参 各四两 茯苓 二两 石膏 五 两 赤蜜 一升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三两沸,分三服。
肝胆俱实: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肝虚寒: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肝虚实第二·地黄煎方》)
【 原文 】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 竹沥汤 方。
淡竹沥 一升 石膏 八两 芍药 白术 栀子仁 人参 各三两 知母 茯神 赤石脂 紫菀 各二两 生地黄汁 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竹沥汤》)
【 原文 】 治心热满,烦闷惊恐, 安心煮散 方。
远志 白芍药 宿姜 各二两 茯苓 知母 紫菀 赤石脂 石膏 麦门冬 各四十二铢 桂心 麻黄 黄芩 各三十铢 葳蕤 三十六铢 人参 二十四铢 甘草 十铢
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安心煮散》)
【 原文 】 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妇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当归 防风 芎 附子 芍药 甘草 蜀椒 干姜 细辛 桂心 半夏 厚朴 大黄 猪苓 各一两 茯苓 一方用茯神 远志 各二两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极加热药。(《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补心丸》)
【 原文 】 治五脏六腑血气少,亡魂失魄,五脏觉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皆发于大惊及当风,从高堕下落水所致,悉主之方。
雄黄 人参 各五分 黄芩 大黄 桂心 黄芪 黄柏 细辛 各三分 黄连 合欢 蒲黄 麻黄 各一分 黄环 泽泻 山茱萸 各二分
上十五味治下筛,未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羸劣者更加人参五分,合十分。一方有生黄二分。 《崔氏》 有蜀椒五分 , 干姜四分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癫第五·十黄散》)
【 原文 】 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善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风 当归 大黄 各五分 泽泻 四分 白蔹 四分 , 一云三两 菖蒲 人参 桔梗 各三分 白术 甘草 各十分 紫菀 茯苓 各二分 , 一云各三两 秦艽 六分 桂心 远志 薯蓣 石膏 各三分 大豆卷 四分 麦门冬 五分 , 一云五两 粳米 五合 大枣 十五枚 干姜 二分 附子 茯神 各二两
上二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纳药,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一。 《翼》 不用粳米 , 蜜丸 , 酒服梧子大十丸 , 加至二十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虚惊悸第六·小镇心散》)
【 原文 】 治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惊者方。
人参 远志 白术 附子 桂心 黄芪 细辛 干姜 龙齿 防风 菖蒲 干地黄赤小豆 各二两 茯苓 四两
上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虚惊悸第六·镇心汤》)
【 原文 】 主肺伤,善泄咳,善惊恐,不能动筋,不可以远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干,少气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卧不安席,忽忽喜梦,寒热,小便赤黄,目不远视,唾血方。
天门冬 一升 防风 泽泻 人参 各一两半 白蔹 一两 大豆卷 前胡 芍药 栝蒌根 石膏 干姜 各二两 紫菀 一两 桂心 白术 各四两 甘草 干地黄 薯蓣 当归 各二两半 阿胶 一 两半
上十九味,治下筛。食前酒服方寸匕,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脏方·积气第五·补伤散》)
【 参考文献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 原文 】 主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恍惚不自觉,心中畏恐,夜不得眠,虚烦少气方。
人参 茯苓 麦门冬 去心 甘草 炙 , 各三两 桂心 一两 大枣 五十枚 , 作膏 菖蒲 泽泻 薯蓣 干姜 各二两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炼蜜枣膏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日三夜一服,不知稍增至三十丸。若有远志得二两纳之为善。气绝,纳当归、独活各三两更善。此方亦治男子虚、心悸不定,至良。(《千金翼方·卷第七·妇人三·虚乏第一·人参丸》)
【 原文 】 治产后心冲恐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觉,言语错误,虚烦短气。志意不定,此是心虚所致方。
远志 去心 , 二两 人参 茯神 当归 芍药 甘草 炙 , 各三两 大枣 三十枚 , 擘 麦门冬 一升 , 去心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苦虚烦短气者,加生淡竹叶一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一斗,乃用诸药。胸中少气者,益甘草一两为善。(《千金翼方·卷第七·妇人三·心悸第五》)
【 原文 】 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方。
远志 去心 菖蒲 人参 茯苓 各四两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定志补心汤》)
【 原文 】 主呕逆,腰以上热,惕惕惊恐,时悲泪出,时复喜怒,妄语梦寤,洒洒淅淅,头痛少气,时如醉状,不能食,噫闻食臭欲呕,大小便不利,或寒热,小便赤黄,恶风,目视䀮䀮,耳中凶凶方。
防风 泽泻 白术 蛇床子 吴茱萸 细辛 菖蒲 乌头 炮 , 去皮 五味子 各一分 当归 远志 去心 桂心 各半两 干姜 三分
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空腹吞五丸如梧子,日三,加至十丸。华佗方。(《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试和丸》)
【 原文 】 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风 五分 甘草 二两半 , 炙 干姜 半两 当归 五分 泽泻 一两 紫菀 半两 茯神 二分 大黄 五 分 秦艽 一两半 菖蒲 三两 白术 二两半 桂心 三两 白蔹 一两 远志 去心 , 二两 附子 二两 , 炮 , 去 皮 桔梗 三分 大豆卷 四两 薯蓣 二两 石膏 三两 , 研 茯苓 一两 人参 五分 大枣 五十枚 , 擘 麦门冬 去心 , 五两
上二十三味,末之,炼蜜和为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千金翼方·卷第十六·中风上·心风第五·镇心丸》)
【 参考文献 】 孙思邈.千金翼方[M]//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方书卷上.周仲瑛,于文明,主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原文】 《 深师 》 人参汤 疗忽忽善忘,小便赤黄,喜梦见死人,或梦居水中,惊恐惕惕如怖,目视䀮䀮,不欲闻人声,饮食不得味,神情恍惚不安,定志养魂方。
人参 甘草 炙 , 各二两 半夏 一两 , 洗 龙骨 六两 远志 八两 麦门冬 一升 , 洗 , 去心 干地黄 四 两 大枣 五十枚 , 擘 小麦 一升 阿胶 三两 , 炙 胶饴 八两 石膏 四两 , 碎 , 绵裹
上十二味切,以水三斗煮小麦令熟,去麦纳药,煮取七升,去滓,纳胶饴令烊。一服一升,日三夜一,安卧,当小汗弥佳。忌海藻、菘菜、羊肉、芜荑。
又 铁精散 疗惊恐妄言,或见邪魅,恍惚不自觉,发作有时,或如中风方。
铁精 茯苓 芎 桂心 猬皮 炙 , 各三两
上五味,捣下筛,以酒服钱五匕,日三,不知稍增至一钱以上,知之为度。忌酢物、生葱。并出第九卷中。(《外台秘要·卷第十五·风惊恐失志喜忘及妄言方六首》)
【 原文 】 《病源》: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腑脏,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既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故惊恐如人将捕之。出第一卷中……
《 深师 》 续命汤 疗大风,风邪入心,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去来上下,惊恐,水腹胀满,微痛,乍寒乍热,心中闷,状如微温,进退无常,面青或白或黄,虚劳,邪气入百脉,百病皆疗之方。
人参 甘草 炙 干姜 麻黄 去节 独活 当归 芎 石膏 碎 , 绵裹 , 各二两 附子 一枚 , 炮 桂心 白术 细辛 各三分 防风 五分 芍药 二分 秦艽 一两 杏仁 四十枚 , 去两仁尖皮 黄芩 一两
上十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十余沸,纳诸药,煮取四升半,去滓,纳枣十枚,煎取三升,分五服,老小者五合。此以下以意消息。调和六腑,安五脏,无不损除。无芎,防己代之。无独活,天雄代之。无附子,乌头代之。汤成之后,服汤以椒十枚置汤中,温令暖服之。此与十二味西州续命汤疗同,俱疗癫邪大风。西中有十二味者,中有大枣三十枚。忌海藻、生葱、猪肉、桃李、生菜、雀肉等。
又疗五脏六腑血气少,亡魂失魄,五脏昼夜不安,惚惚善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皆发于大惊,及当风从高堕落所致,疗之 十黄散 方。
雄黄 五分 , 熬 人参 五分 蜀椒 五分 , 汗 大黄 四分 朱砂 三分 , 研 干姜 四分 黄檗 二分 山茱萸 二分 细辛 二分 黄耆 三分 泽泻 三分 黄连 一分 蒲黄 一分 桂心 三分 麻黄 去节 , 一分 黄孙 一分 , 牡蒙也 , 一方云黄昏 黄环 三分 黄芩 三分
上十八味,捣筛为散,未食温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稍增至二匕。服此散体中筋力强者,不须增人参,气力羸虚,可增人参五分,合十分。忌猪肉、冷水、生菜、生葱、生血物等。并出第八卷中。崔氏同。《千金》无椒、朱砂、干姜。(《外台秘要·卷第十五·风惊恐方三首》)
【 原文 】 《删繁》:疗肝劳实热,闷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无明,气逆上不下,胸中满塞,半夏下气消闷,明目吐热,汤方。
半夏 洗破 生姜 各八两 麻黄 去节 芍药 杜蘅 枳实 炙 细辛 杏仁 去皮尖 , 碎 乌梅 擘 , 各三两 松萝 二两 淡竹叶 切 , 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羊肉、饧、生菜。出第七卷中。(《外台秘要·卷第十六·肝劳实热方二首》)
【 原文 】 又疗肝劳热,恐畏不安,精神不守,闷怒不能独卧,感激惆怅,志气错越,不得安守,茯苓安肝定精神,丸方。
茯苓 远志 去心 防风 人参 柏子仁 熬 , 各五分 龙骨 七分 牡蛎 熬 大枣肉 各八分 甘草 四分 , 炙
上九味,捣筛,白蜜和为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为度,暖清白饮进之,日再服。忌海藻、菘菜、大酢。(《外台秘要·卷第十六·肝劳虚热方四首》)
【 原文 】 又疗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 竹沥汤 方。
淡竹沥 一升 石膏 八两 , 碎 , 绵裹 人参 知母 去毛 赤石脂 栀子仁 芍药 白术 各三两 茯神 紫菀 各二两 生地黄汁 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下芒消二两,去芍药,分为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芜荑。(《外台秘要·卷第十六·心实热方三首》)
【 参考文献 】 王焘.外台秘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