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一)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四)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十三)
半夏麻黄丸 方:
半夏 麻黄 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十七)
泻心汤 方: 亦治霍乱 。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第十六》)
【 参考文献 】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 原文 】 善怒而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阴。 《太素》 作少阳 。
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鱼际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谵谵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千金》 作曲泽 。
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渴,行间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便难,中封主之。
心如悬,哀而乱,善恐,嗌内肿,心惕惕恐,如人将捕之,多
出,喘,少气,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
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饮不欲食,照海主之。
胆眩寒厥,手臂痛,善惊忘言,面赤泣出,腋门主之。
大惊,乳痛,梁丘主之。(《针灸甲乙经·卷九·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 参考文献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周琦,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 原文 】 治人心下虚悸方:麻黄、半夏等分,捣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稍增之。半夏汤洗去滑,干。
治惊忧怖迫逐,或惊恐失财,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不得安定者。龙骨、远志、茯神、防风、牡蛎各二两,甘草七两,大枣七枚。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日日作之,取瘥。
又方,茯苓、干地黄各四两,人参、桂各三两,甘草二两,麦门冬一升(去心),半夏六两(洗滑),生姜一斤。以水一斗,又杀乌鸡,取血及肝、心,煮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其间少食无爽,作三剂,瘥。
又方,白雄鸡一头(治如食),真珠四两(切),薤白四两。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宿勿食,旦悉食鸡等及饮汁尽。
又有镇心、定志诸丸,在大方中。
治卒中邪鬼,恍惚振噤方: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不止,至十四壮,愈,此事本在杂治中。
治女人与邪物交通,独言独笑,悲思恍惚者:末雄黄一两,以松脂二两溶,和虎爪搅,令如弹丸,夜纳火笼中烧之,令女人侵坐其上,被急自蒙,唯出头耳。一尔未瘥,不过三剂,过自断也。
又方,雄黄一两,人参一两,防风一两,五味子一升。捣筛,清旦以井水服方寸匕,三服瘥。
若男女喜梦与鬼通致恍惚者。锯截鹿角屑,酒服三指撮,日三。
附方:
张仲景主心下悸,半夏、麻黄丸二物等分。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
《简要济众方》,每心脏不安,惊悸善忘,上膈风热化痰。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同研为散。每服半钱,食后夜卧金银汤调下。
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旦忧愁不乐,兼心忪者。取莎草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绢袋贮之,于三大斗无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后即七日,近暖处乃佳。每空腹服一盏,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气相续,以知为度。若不饮酒,即取莎草根十两,加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散,以蜜和为丸,捣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姜蜜汤饮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得惊邪恍惚方第十八》)
【 参考文献 】 葛洪.肘后备急方[M].汪剑,邹运国,罗思航,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