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本草纲目》曰:“出蜀中者,为川芎。”主产于四川,品质最优。《本经逢原》云:“芎,《纲目》名川芎。蜀产者,味辛甘为上;他处产者,气味辛烈为下。”
[性味归经] 辛,温。入肝、胆、心包经。
《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少阴经。”
《本经逢原》:“芎辛温,上升入肝经,行冲脉,血中理气药也。”
[功能] 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
[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难产,产后瘀滞腹痛,癥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慎用。
《本草经集注》:“恶黄连。”
《本草衍义》:“若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
《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
④《神农本草经疏》:“芎性阳味辛,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⑤《药品化义》:“凡禁用者,如心虚血少,惊悸怔忡,肺经气弱,有汗骨蒸,恐此辛温香散故也。如火气升上,吐衄,咳嗽,热据痰喘,中满肿胀,恐此引气上腾故也。”
⑥《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
⑦《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现代研究]
川芎主要含挥发油、川芎嗪、阿魏酸、川吲哚、3-亚丁基苯酞、月桂烯、川芎内酯、棕榈酸、胡萝卜苷、
谷甾醇等,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明显的镇静作用,少量时对动物大脑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对整体动物有强心作用,对离体大鼠或豚鼠心脏均有显著的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延长小鼠在低压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扩张犬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可解除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金黄地鼠颊囊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痉挛,使减慢的血流速度加快,减少的血流量增多;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可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迅速解聚,抑制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和动脉血栓的形成;明显增加兔肾血流量,显著利尿,对各种实验性肾炎均有防治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能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也能促进小鼠绵羊红细胞抗体形成;对豚鼠弹性蛋白酶肺气肿模型有防治作用;对胰腺炎有防治作用;抗肿瘤及抗放射;改善或部分改善东莨菪碱造成的记忆获得障碍;显著抑制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明显提高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幅度,降低卵巢内前列腺素E
2
含量,降低血中孕酮含量,提高子宫孕酮受体特异结合量;可防治庆大霉素肾毒性。
现代临床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及放射性肺纤维化。
异产(采)辨析
由于其产地的不同,有川芎、抚芎之分。
抚芎 《本草纲目》曰:“出江南者,为抚芎。”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栽培的药材品种抚芎,为川芎的栽培变种,又称“茶芎”。其功效与川芎相同,习惯认为其质量稍次于川芎。《本经逢原》云:“抚芎升散,专于开郁宽胸,通行经络。郁在中焦,则胸膈痞满作痛,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与白术、橘红、炙甘草同用,可治疗湿流关节、臂痛手重、不可俯仰或自汗、头眩痰迷。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川芎、酒川芎、麸炒川芎之分,功效也相异。
炒川芎 取净川芎片,文火炒至黄色或至微焦,取出放凉。川芎炒制能缓和辛燥之性。
酒川芎 取净川芎片,黄酒拌匀,闷透,文火炒干,取出放凉。酒制后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和止痛的作用。
麸炒川芎 将锅烧热,撒下麦麸,至冒烟时加入净川芎片,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麸炒能缓和川芎辛燥之性。
川芎的古代炮制方法较多,有熬制、炒制、醋制、泔制、焙制、煅制、酒制、蒸制、盐制、蜜制等方法。现代则大多采用生切制和酒制两种。川芎临床多生用,其气厚味薄,辛香走窜力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力强,用于血瘀气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证。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增加活血、行气、止痛作用,多用于血瘀头痛,胸胁疼痛,月经不调,风寒湿痹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