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因产于四川而得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神农本草经疏》:“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本草正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主治] 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神农本草经疏》:“厚朴、白薇为之使。”
临床常将川贝与桔梗、枇杷叶、薄荷脑制成川贝枇杷糖浆,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吐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使用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神农本草经疏》:“畏秦艽。反乌头。”“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本草正义》:“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当慎用之。”
[现代研究] 川贝母含有生物碱类、皂苷类、核苷类、多糖类、挥发油、微量元素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肿瘤、抗菌、降血压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
异制辨析
本品多生用。因临床需求,各个时代、地方亦有以下炮制方法。
姜汁制川贝母 《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川贝母经过姜汁炮制之后稍缓寒性的同时,增强祛风散寒、化痰散结、开胸解忧的效果,更适合风寒感冒伴咳嗽有痰者。
明代始有糯米拌炒,米熟去米用的方法(《医宗必读》)。清代增加了炒制(《痧胀玉衡》)、药汁制,采用四制法(第一次用大附子、童便、烧酒、韭菜汁制;第二次用雪蛤蟆;亦有酒、韭汁制;第三次用吴茱萸、酒、韭汁制;第四次用公丁香、酒、韭汁制,共分4次制完)(《本草纲目拾遗》)、面炒黄(《增广验方新编》)、蒸制(《笔花医镜》)等制法。并有“去时感火痰,去心,糯米拌炒,米熟为度,去米用。胃寒者,姜汁炒”之说(《得配本草》)。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又称“象贝母”。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心经。
《本草正义》:“味大苦,性寒。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神农本草经疏》:“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功能]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主治] 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可与桔梗、苦杏仁、麦冬、黄芩、枇杷叶、甘草组成桔贝合剂,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临床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痰不爽。
[使用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中华本草》:“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 浙贝母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及皂苷类、糖类、挥发性成分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菌、镇痛、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耳鼻咽喉病、消化系统疾病、冠心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以及癌性疼痛等。
川贝母与浙贝母均归肺、心经,均可清热化痰止咳,治疗咳嗽有痰;亦可散结消肿,治疗瘰疬、痈肿。
二者区别在于:川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长于润肺化痰,还可用于肺热燥咳、肺虚劳嗽等证;浙贝母苦寒,长于降泄肺气、清火散结,更擅长治疗外感风热之咳嗽及痰火郁结之瘰疬、痈肿、疮毒等。对于咳嗽,川贝母既清热又润燥,可用于各种咳嗽,包括内伤虚证;浙贝母既泄热又散结,多用于外感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