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和干燥花穗。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假苏”。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 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荆芥能祛风解表而性较平和。治风寒证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证常与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荆芥亦能祛风止痒,宣散透疹,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尚有消疮之效,常与防风、银花、连翘等同用。
[使用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神农本草经巯》:“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现代研究] 荆芥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萜类、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抗病毒、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菌、止血等作用。
现代临床应用于五官科疾病,如眼轮匝肌痉挛、耳带状疱疹、化脓性中耳炎、耳痛、头痛;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肾系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尿毒症并水肿等;病毒性心肌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性便秘等;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子宫腺肌症痛经、乳腺增生病等;抑郁、焦虑等;皮肤病,如荨麻疹、面部痤疮、湿疹、脂溢性皮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潴留、二便不通等。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荆芥、荆芥炭之分。
炒荆芥 取荆芥段,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生品临床适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疮疡初起等证,炒制后则对于便血和崩漏等疗效显著。
荆芥炭 取荆芥段,中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荆芥炒炭后轻扬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他止血药同用。清《外科大成》凉血地黄汤,荆芥(炒黑)配伍黄芩、槐角、地榆(皆炒黑)散风凉血止血,主治痔疮肿痛出血。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荆芥穗效用同荆芥,唯发散之力较强。
[主治] 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现代研究] 荆芥穗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且含量高于荆芥。挥发油成分被认为是生品发挥生物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其中薄荷酮具有镇痛活性,胡薄荷酮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于荨麻疹、玫瑰糠疹,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鼻窦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孕症等。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荆芥穗、荆芥穗炭之分。
炒荆芥穗 取荆芥穗段,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普济本事方》槐花散,荆芥穗辛散疏风,炒用入血分而止血,配伍槐花、侧柏叶、枳壳凉血止血,主治肠风脏毒。
荆芥穗炭 取荆芥穗段,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炒炭后善于收涩止血,用于女子崩漏、大便下血等出血之证。
荆芥和荆芥穗性味归经及功效大体一致,二者功能主治均包括解表散风、理血止血、透疹消疮和消食醒酒等,惟荆芥穗效用更佳。《本草纲目》云:“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本草述》云:“荆芥之用,取花实成穗者,是其功重于穗也”。荆芥为“入血分之风药”,荆芥穗位于荆芥植株顶端,轻浮上行,是以升散力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