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 陈皮(包括制药清炒陈皮、土炒陈皮、麸炒陈皮、盐炒陈皮、蜜炙陈皮、法制陈皮、陈皮炭)、橘红(包括制药炒橘红、盐橘红、蜜橘红)、橘白、橘络、橘核(包括制药盐橘核)、橘叶

分别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外层果皮、白色内层果皮、果皮内层筋络、种子和叶。

陈皮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又名“橘皮”。

[性味归经] 苦、辛,温。入肺、脾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功能]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汤液本草》:“白檀为之使。”

[使用禁忌] 气虚、阴虚者慎服。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其多及独用则损人。”

《神农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原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施。”

《本草汇言》:“亡液之证不可用,因其辛以散之也;自汗之证不可用,因其辛不能敛也;元虚之人不可用,因其辛不能守也;吐血之证不可用,因其辛散微燥,恐有错经妄行也。”

④《本草祟原》:“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

⑤《本草从新》:“无滞勿用。”

[现代研究] 陈皮的药用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等。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显示芳香健胃和驱风下气的效用。陈皮可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作用比较缓和;升高血压,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平喘;可清除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抗氧化作用;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炮制成炭后的散剂,较生药作用强。柠檬烯和蒗烯具有祛痰作用;橘皮煎剂对子宫有抑制作用,对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有显著增强作用,但对T淋巴细胞转化率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甲基橙皮苷具有抗炎作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高血压、冠心病、乳腺炎、便秘、皮肤水肿等疾病。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清炒陈皮、土炒陈皮、麸炒陈皮、盐炒陈皮、蜜炙陈皮、法制陈皮、陈皮炭之分,功效也有所不同。

清炒陈皮 生药切丝,文火炒至颜色加深,香气逸出。清炒后多用于降低血压,止咳化痰,同时缓解胃溃疡。

土炒陈皮 伏龙肝粉用中火炒,加入净陈皮丝,炒至焦黄色为度。伏龙肝炒后能增强和中安胃、温中燥湿之功效。

麸炒陈皮 陈皮切丝加麸皮,中火拌炒。麸炒可缓和药物燥性,同时增强芳香气味。

盐炒陈皮 陈皮切丝,加盐水,文火炒干。盐炒主要起到降气消痰、运脾调胃、生津开郁的作用。

蜜炙陈皮 陈皮切丝,加水稀释炼蜜,文火炒至黄色。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行气、化痰、补中益气的功效。

法制陈皮 取陈皮洗净切碎,晒干,加入乌梅、大茴香、薄荷叶、麻黄、杏仁熬制的汁拌匀,蒸熟透,加川贝、洋参、砂仁、法夏的混合粉末后再蒸。

陈皮炭 生药切丝,中火炒至黑褐色。炒炭后新增止血功效,多用于痰中带血。

橘红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外层果皮。

[性味归经] 辛、苦,温。入肺、脾经。

《本草汇言》:“味苦辛,气温,无毒,入手足太阳、太阴、阳明经。”

[功能]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主治] 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使用禁忌] 阴虚燥咳及久嗽气虚者禁服。

《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本草从新》:“气虽中和,亦损真元,无滞勿用。”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橘红、盐橘红、蜜橘红之分。

炒橘红 取净橘红,文火炒至略具焦斑。炒后可降低辛散峻烈之性。

盐橘红 取净橘红,与盐水混合后干燥处理。

蜜橘红 取净橘红,与水稀释的炼蜜,文火炒至微黄。蜜炙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橘白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白色内层果皮。

[性味归经] 苦、辛、微甘,温。入脾、胃经。

[功能] 和胃化湿。

[主治] 湿浊内阻,胸脘痞满,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

橘络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果皮内层筋络。

[性味归经] 甘、苦,平。入肝、肺、脾经。

《本草便读》:“甘,寒。”

[功能] 通络,理气,化痰。

[主治] 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现代研究] 橘络药用成分主要包括以橙皮苷为主的黄酮类、萜类、酚酸类、木脂素等。

橘核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种子。

[性味归经] 苦,平。入肝、肾经。

《神农本草经疏》:“味苦,温。入肾与膀胱。”

[功能] 理气,散结,止痛。

[主治] 疝气疼痛,睾丸肿痛,乳痈乳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禁忌] 体虚患者慎服。

《本经逢原》:“惟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

[现代研究] 橘核的药用成分主要包括柠檬苦素类、脂肪酸类、蛋白质和矿物元素等。橘核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其成分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及较强的抗菌效果;柠檬苦素、诺米林和黄柏酮均具有较强昆虫拒食活性、杀灭幼虫、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抗氧化作用;诺米林还可降低骨吸收活性,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等。

异制辨析

盐橘核 将橘核用盐水拌匀,文火炒至微黄,并有香气逸出。生品擅行气止痛,多用于疝痛,肝胃气痛,乳痈肿痛。盐制后引药下行,偏于治疗疝气疼痛,睾丸肿痛。

橘叶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叶。

[性味归经] 苦、辛,平。入肝、胃经。

《本草纲目》:“苦,平,无毒。”

[功能] 疏肝行气,化痰散结。

[主治] 乳痈,乳房结块,胸胁胀痛,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可用60~12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 橘叶的药用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维生素C、多种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其含量在开花时较高,果实成熟时渐减少,采摘后又增多。

异取辨析

由于其采取的部位不同,所以有陈皮、橘红、橘白、橘络、橘核、橘叶之分。

陈皮性温,味辛苦,入脾、肺经。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等症,亦可解鱼、蟹毒。《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箭,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橘红性味归经与橘皮相同,但其温燥之性较橘皮为胜,长于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燥湿化痰,故常代橘皮用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黏稠难咯等症。

橘白功用同橘皮,而燥散之性甚微,作用亦较薄弱,长于和中化湿。张秉成《本草便读》:“橘白,(橘皮)去外一层红皮,其味带甘,其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

橘络味甘、苦,性平,入肝、肺经,具通络化痰、顺气活血功效,“专能宣通经络滞气”(金御乘),故可治痰滞经络、久咳胸痛、痰中带血等症。

橘核味苦性平,无毒,入肝肾经,功能理气散结止痛,主入肝经,为治疗寒疝腹痛、睾丸肿胀痛专用药。《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气,散结止痛。”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橘核,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之。”

橘叶味甘、辛,性平,入肝、胃经。苦降辛散,专散肝胃经滞气。长于行气疏肝,散结消肿。临床主要用治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常与柴胡、郁金、赤芍等同用;还可用治肝胃气滞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银花、全瓜蒌等同用。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橘叶,古今方书不载,能散阳明、厥阴经滞气,妇人妒乳,内外吹,乳岩,乳痈,用之皆效,以诸证皆二经所生之病也。”

临床一般健胃和中宜用陈皮;理肺化痰,宜用橘红;欲其和中化湿而无燥散之弊,可用橘白。 0RZiDhDiT3+BFy8MFmLaI0jJFuh1NQonAnuLtQb9S7rcw6kQalWkCaczOUje74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