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和干燥成熟种子。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又名“蜀椒、川椒”。
[性味归经] 辛,温。入脾、胃、肾经。
《名医别录》:“大热,有毒。”
《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本草纲目》:“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
④《神农本草经疏》:“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
⑤《本草新编》:“入心、脾经。”
⑥《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
[功能] 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止痒,解鱼腥毒。
[主治] 积食停饮,脘腹冷痛,肺寒咳喘,呕吐泄泻,呃逆,风寒湿痹,痢疾,疝痛,龋齿牙痛,虫积腹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外用治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之使。”
花椒善散阴冷,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治心痛引背,可与附子、半夏配伍,如《外台秘要》蜀椒丸;治胃腹冷痛,可与党参、干姜、饴糖配伍;治寒湿泄泻,可配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等同用。本品有驱蛔作用,在临床上常与驱虫药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对于吐蛔病症,常配乌梅、黄连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缓解疼痛之效。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本草经集注》:“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
《名医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气失明。”
《新修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
⑤《神农本草经疏》:“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
[现代研究] 花椒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酰胺、木酯素、香豆素、黄酮类和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显著抗应激性溃疡形成作用,抗药物性肝损害,对抗番泻叶所致腹泻,作用产生缓慢,但持久。花椒还能明显抑制胃肠推进运动,预防血栓形成,具有抗凝血、止血、镇痛、较强的抗菌、驱虫作用,局部麻醉,以及麻黄碱样作用,升高血压,加强子宫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状血管,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兴奋性。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血吸虫病、蛲虫病,并用于止痛,包括腹痛(溃疡痛、肠痉挛、胆绞痛),肝区痛,腰痛,其他疼痛(头痛、心绞痛等)以及癌痛等。花椒还可用于回乳。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花椒、醋炒花椒、盐炒花椒之分。
炒花椒 取净花椒,文火炒至有香气。炒花椒可减毒,辛散作用稍弱,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常用于胸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或吐蛔。
醋炒花椒 取净花椒,微火炒热,陆续淋醋,炒至醋尽,迅速出锅,闷1小时,使其发汗,晒干。醋制品不但毒性小,行散走窜之性弱,作用缓和而较持久,并且辛酸之味并存,尤适于虫证。
盐炒花椒 取净花椒,微火炒至有响声,喷淋盐水炒干。盐制品能减毒及缓和辛散作用,且能引药下行,温补命门之火。
花椒炒制均可减其毒,缓其性;醋制可增强杀虫效果;而盐制尚可引药下行入肾。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苦、辛,寒;有毒。《要药分剂》:“入脾、膀胱二经。”
[功能] 行水消肿,祛痰平喘。
[主治] 水肿胀满,痰饮喘逆,哮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1·5g;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如与防己、葶苈(熬)、大黄伍用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治疗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现代研究] 椒目主要含有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调血脂、平喘镇咳及抗炎等药理作用,并能抑制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
椒目研粉过筛装胶囊或制成片剂内服可用于平喘,少数有头昏、恶心、痰血、热感,但不影响服药。
异制辨析
炒椒目 将筛选净的花椒目,文火拌炒至黑褐色发香,取出晾凉。炒后可降低毒性和寒性,缓和药性。
花椒和椒目虽然分别为果实的果皮和种子,但是性味和功效完全不同,前者大辛大热,后者苦寒;前者温中散寒、止痛杀虫,后者功能行水、平喘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