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防风(包括防风身、防风梢;制药炒防风、防风炭)

防风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肺、肾经。

《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二经之行经药。”

[功能]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四肢挛急;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本草备要》:“同黄芪、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芪、白术,名玉屏风散,固表圣药。”

防风在解表剂中常与荆芥相须为用,习惯称为“荆防”。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防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可治破伤风,力弱,不能独任其功,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使用禁忌]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新修本草》:“畏萆薢。”

《神农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现代研究] 防风含挥发油、色原酮类、香豆素类、多糖类、有机酸类、聚乙炔类、甘油酯类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过敏,抗菌,抗肿瘤,抗氧化和肝脏保护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和胃、肠黏膜保护作用。

现代临床单味防风可治疗慢性腹泻。以防风为主药可治疗感冒、头痛;消化系统疾病,如术后肠胀气、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脑震荡;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霉菌性阴道炎;皮肤病,如银屑病、扁平疣、斑秃、寻常型痤疮等;砷中毒;面神经麻痹。

异取辨析

由于选用的部位不同,故有防风身和防风梢之分。

防风身 药用部位为防风的茎。

防风梢 药用部位为防风的梢。

《洁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本草蒙筌》云:“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疾。收滞气面颊,尤泻肺实有余;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故云除上焦风邪要药。花止痛骨节间,亦治风效;子消谷胃脘内,又调食香。叶收采煎汤,主风热汗出。”古籍中记载防风的茎、梢、花、子、叶均可入药,现代仅见用根。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防风、防风炭之分。

炒防风 取净防风片,中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炒防风辛散力减弱,大剂量有良好的止泻作用。用于泄泻,或久泻不止。如与白术、陈皮、白芍同用的《景岳全书》痛泻要方,用于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

防风炭 取净防风片,武火炒至表面黑色,内部呈黑褐色,灭尽火星。防风炒炭后,辛散之力甚微,长于止血。用于崩漏、便血、月经过多等出血证。如与槐角炭、侧柏叶、地榆等同用,用于风热灼伤肠胃而致的肠风便血,血色鲜红,或崩漏下血。

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且考诸祛风之药,大多辛温而燥,而本品兼有甘味,温而不燥,药性缓和,故有“风药中润剂”之称。

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炒用可减缓祛风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炒炭,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YdJcOooDM4uYMgZTy0wzgDWXey6SUyRgu6oHyRbkI0lyJ009FbYRPfAnAproyM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