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竹茹(包括制药炒竹茹、姜竹茹)、竹沥、竹叶、天竺黄、瘪竹

分别为禾本科植物竹的茎秆干燥中间层、茎秆用火烤灼后流出的液汁、竹叶、茎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以及枯死的幼竹茎秆。

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砍取茎秆,刮去外层皮,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晾干入药,淡竹制取的竹茹又称“淡竹茹”。

[性味归经] 甘,微寒。入肺、胃、心、胆经。

《本草经解》:“入膀胱、脾经。”

[功能] 清热,凉血,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 痰热咳嗽,胆火挟痰,呃逆,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吐血,衄血,崩漏,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惊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熬膏贴。

竹茹可理气降逆,益胃清热,组方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的橘皮竹茹汤。还可清热化痰,止呕除烦,如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的温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的涤痰汤(《奇效良方》)等。

[使用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神农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

[现代研究] 竹茹中含有生物碱、鞣质、皂苷、氨基酸、有机酸、还原糖和三萜等多种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等,以及甲酸、乙酸、甲酚、苯酚、苯甲酸、水杨酸、愈创木酚等。竹茹可增加尿中氯化物量,增高血糖和抗菌作用。

现代临床中竹茹复方可治疗妊娠与产后呕吐、糖尿病胃轻瘫、反流性食管炎。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竹茹、姜竹茹之分,功效也相异。

炒竹茹 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炒制可减弱竹茹寒性。

姜竹茹 取净竹茹,加姜汁炒至黄色。姜制后可减弱其寒性,并增强止呕功效,用于痰热互结,胃热呕吐的橘皮竹茹汤中当用本品。

竹沥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鲜茎杆用火烤灼后自然流出的液汁,煮沸,加入防腐剂入药者。又叫“淡竹沥、鲜竹沥、竹沥油”。

[性味归经] 甘、苦,寒。入心、胃经。

《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能] 清热化痰。

[主治] 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中风舌强,痰涎壅盛,小儿痰热惊风。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15~30g;入丸剂或熬膏。

《本草纲目》:“姜汁为之使。”

如治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的竹沥达痰丸当用本品。

[使用禁忌]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神农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

《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现代研究] 鲜竹沥中含有酚酸类、氨基酸类、糖类、醇类、酮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抑制深部真菌感染,抗惊厥,促进小肠推进,抗炎等作用。

现代临床上竹沥可辅助治疗病毒性脑炎昏迷,并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以及氯氮平引起的流涎。

竹叶

为淡竹的茎叶,又叫“淡竹叶”。

[性味归经] 甘、淡,寒。入心、胃、小肠经。

[功能]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 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以及治疗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的导赤散,均当用本品。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及便溏者禁用。

[现代研究] 竹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他有效成分,如酚酸类、蒽醌类、萜类内酯、多种氨基酸和活性肽、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的药理作用包括解热、利尿、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收缩血管、抗病毒、降血脂、心肌保护、抑菌和增高血糖。

竹叶单味泡茶可治疗特发性水肿、多发性骨髓瘤、阴道炎;复方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呕吐、小儿口疮等。

天竺黄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天竺黄专入心,泻心热,因系天竺国之竹精气结成,得名“天竺黄”。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肝经。

[功能]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主治] 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常入丸、散剂。

[现代研究] 天竺黄含多糖、竹红菌素、甘露醇、硬脂酸、竹黄色素、钠等无机元素、氨基酸及生物碱,对常见化脓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天竺黄浸白酒可治肩关节周围炎、踝关节扭伤。有报道使用天竺黄治疗白内障,本品具有吸水性,与含水组织接触时有较强的黏附作用,可与摘除的晶体牢固粘连,行白内障手术效果肯定。

瘪竹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及苦竹等枯死的幼竹茎秆,又名“退秧竹、仙人杖”。

[性味归经] 咸,平。

[功能] 止吐,消肿。

[主治] 反胃呕吐,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烧灰研末服。外用:煎水熏洗。

如与赤小豆同用,煎汤先熏后洗,治疗脚气。(《岭南采药录》)

异取辨析

关于竹叶、竹茹和竹沥的区别,《本草新编》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辨析:“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竹茹,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尤止心烦。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耆、术健脾开胃也。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本草便读》曰:“淡竹叶甘淡性寒,轻浮上达之品,解散上焦风热,清心肺炎蒸,导小肠膀胱湿热下降,清上导下,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

《本草求真》曰:“天竺黄味甘气寒,与竹沥功用略同,皆能逐痰利窍。但此凉心去风除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较之竹沥,其性和缓,而无寒滑之患也。”《证类本草》则云:“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竹茹、竹沥、竹叶、天竺黄皆入心,皆能清热化痰,但程度不同,兼治亦不同。化痰力量从强到弱依次为竹沥、天竺黄、竹茹、竹叶;竹沥可以搜剔四肢和皮里膜外等深部的顽痰,天竺黄力弱势缓,而竹茹多伍用其他祛痰药,但因其入胃经和胆经,因此兼治胃热呃逆、胆热心烦。竹叶较少提及祛痰作用,主要是清心火,并且入小肠经,可以引热从小便出。 ci5JKjvglDf4lTcSQU1NV7vvtMEn2vu7dwwsZ9AYDwwPwWMEuSzvOF3pivNC+g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