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中药研究源远流长,对各种药物均有详细论述。但详考各家著作大多是一味药一味药单独进行的,很少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探讨,尤其是缺少对主治、功效或药名相近药物之间的对比、分析。有的本草著作虽有所涉及,但往往是穿插在字里行间,缺此少彼,至今尚罕见较为理想的中药类辨相关专著。
临床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病人,病情不变,前后服同样的方药,但有时疗效很好,有时却并不理想,如推翻原法,改弦易辙,效果更不如前。医生和病人往往都感到困惑不解,究其原因,大都与用药有关,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1)前后处方用药名称虽然相同,但由于每批药源产地不同,或采收时间不同,药性不一,功效有差异,所以造成效果不一。
(2)医生处方选药不重视加工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或者药店不根据医生的要求,未能供应经过必要加工炮制的药物,以致造成药不对证,影响疗效。
(3)有些药虽然同取于一种植物或动物,但由于入药部位不同,药效也有差异,如不明察,随意取代也会造成药不对证,影响疗效。
(4)由于不少药物主治相同,有些医生只看到它们相同的一面,而忽略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因此处方选药时往往只求主治对应,而不求辨证选药是否精当,从而使药物不能发挥其最佳效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疗效。
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辨录》序中曾感慨地指出:“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证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说明辨药与辨证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用比较法研究中药功效,不但容易记忆和掌握,并且能帮助提高辨证用药的水平,进一步发扬中医的传统特色,为了方便中医药工作者掌握运用,本书参阅了大量有关中医文献,从同名异产(采)、同物异取、同药异制、同治异效四个方面,对334味药物,进行分类比较辨析,并扼要地摘取了现代医学对部分单味中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主要成果,以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人员,以及中医院校师生参阅。
由于本书所述带有不少个人临床心得的内容,且目前有些方面尚缺少类似借鉴,所以在文字上或有一些主观、武断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包涵,其中错漏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便再版修订。
本书编著出版过程中,得到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陈熠
202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