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干燥外层果皮、种子。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
[性味归经] 甘淡,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
《名医别录》:“味甘,微寒。”
陶弘景:“性冷利。”
《饮膳正要》:“味甘,平微寒,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入脾、肺二经。”
⑤《玉楸药解》:“味酸甘,微寒。”
⑥《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⑦《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能] 利水消痰,清热生津,解毒。
[主治] 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丹石毒、鱼毒、酒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20g;煨熟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杨氏家藏方》冬瓜丸,治水肿喘满,以冬瓜去瓤,加入赤小豆,用泥封固,火煨,去泥焙干,研末制丸,冬瓜子汤送服。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食。
孟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崔禹镐《食经》:“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神农本草经疏》:“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④《医林纂要探源》:“羸者忌食,善溃也。”
⑤《雷公炮制药性解》:“久病与阴虚者忌服,未被霜而食之,令人成反胃病。”
[现代研究] 冬瓜含有蛋白质、多酚类、多糖类、膳食纤维、色素、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瓤含葫芦巴碱、腺嘌呤等。冬瓜具有利尿、免疫促进、胰蛋白酶抑制、抗炎、解热、镇痛、抗氧化、美容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肝硬化腹水、冠心病、高血压、肾炎、水肿等。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干燥外层果皮。
[性味归经] 甘,凉。入脾、小肠经。
《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淡。”“入脾、肺二经。入胃、脾、肺三经(从本)。”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入胃、小肠、膀胱三经。”
[功能] 清热利水,利尿消肿。
[主治]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腹泻,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入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一般用作利水辅助之品,常配合茯苓皮、泽泻、猪苓等药同用。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易泻者慎用;久病与阳虚肢冷者忌食。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因营养不良而致之虚肿慎用。”
[现代研究] 冬瓜皮含多种挥发性成分,三萜类化合物,胆固醇衍生物,又含维生素B 1 、维生素C、烟酸、胡萝卜素等维生素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解毒、降糖、降压、利尿、抗菌、调节胃肠运动、美容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肾炎、前列腺炎、肝硬化腹水、糖尿病、胃炎、脂肪肝、肺纤维化、高血压、荨麻疹、脚气等。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别名:白瓜子(《神农本草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名医别录》)。
[性味归经] 甘,凉。入肺、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
《名医别录》:“寒,无毒。”
《本草省常》:“生性平,炒性温。”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⑤《陕西中药志》:“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功能] 清肺化痰,消痈利水。
[主治] 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白浊带下,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研膏涂敷。
《金匮要略》千金苇茎汤以苇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治肺痈;大黄牡丹汤配伍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治肠痈脓未成。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名医别录》:“久服寒中。”
《陕西中药志》:“虚寒肾冷,久病滑泻者忌用。”
[现代研究] 冬瓜子主要化学成分为脂肪酸及脂类、甾醇类、三萜类及氨基酸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镇痛、降糖、抗肺纤维化、美白等。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纤维化、肺结核等肺系疾病,肾炎、阑尾炎、妇科疾病、痤疮等。
异制辨析
炒冬瓜子 取净冬瓜子,微火炒至带黄色或微有香气,取出晾凉。冬瓜子炒后寒性缓和,气香启脾,长于渗湿化浊,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等病症,如《救急易方》载“陈冬瓜仁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五钱。”治男子白浊、女子白带。
三者皆有利水的作用,但由于部位不同,冬瓜肉偏于清热生津,冬瓜皮偏于行水消肿,冬瓜仁则偏于消痈渗湿。
《本草蒙筌》:“夏月生痱可摩灰洗黑,叶捣汁杀蜂叮。皮入面脂作丸,瓤漱白缣用湿。子收剥壳仁,研成霜,亦作面脂,悦颜润色。仁为丸散,益寿轻身。”《滇南本草》:“冬瓜,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肺二经。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治痰吼气喘,姜汤下。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冬瓜皮,味甘淡、平,性微寒。入脾肺二经。止渴、消痰,利小便。熬水洗痔,良。治中风,皆效。……冬瓜皮、干茄子根,洗冻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