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瓜蒌、瓜蒌皮(包括制药炒瓜蒌皮、蜜炙瓜蒌皮)、瓜蒌子(包括制药炒瓜蒌子、瓜蒌霜)、天花粉

分别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干燥成熟果皮、干燥成熟种子和干燥根。

瓜蒌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栝楼、糖瓜蒌、蒌瓜、药瓜。

[性味归经]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清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

[主治] 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

《名医别录》:“主胸痹,悦泽人面。”

《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瓜蒌甘寒而润,善于清肺润燥,常用于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咯出之证。可稀释稠痰,常与清肺泄热、化痰止咳之品如知母、浙贝等配用。瓜蒌既能清肺胃之热而化痰,又能利气散结以宽胸,故可通胸膈痹塞。如瓜蒌薤白半夏汤,与宣痹化痰药配伍,治胸痹不得卧;又如小陷胸汤,与半夏、黄连配伍,治痰热结胸,胸胁痞满,按之则痛。可用于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乳香、没药等合用。

[使用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现代研究] 瓜蒌含有油脂类、氨基酸、蛋白质、黄酮苷类、甾醇类、萜类、糖类等成分,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还具有抗癌、抗菌、提高免疫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乳腺炎、阑尾炎、阑尾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盆腔脓肿、便秘等疾病。

瓜蒌皮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医学衷中参西录》:“敛肺,宁嗽,定喘。”

《饮片新参》:“化热痰,生津润肺。”

[主治] 痰热咳嗽,胸闷胁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

《施今墨对药》:“瓜蒌皮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天花粉清热化痰,养胃生津,解毒消肿。二药伍用,药效倍增,荡热涤痰,生津润燥,开胸散结,润肺止咳甚效。”

瓜蒌皮可与黄芩、枳实、贝母、桔梗等配伍,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黄粘稠密不易咯出者,如瓜蒌枳实汤;配伍白僵蚕、甘草治咽喉语声不出;配伍薤白治疗胸痛;配伍丝瓜络、枳壳治疗胁痛;配伍蒲公英可以治疗乳痈肿痛。

[使用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现代研究] 瓜蒌皮主要含有脂肪酸、甾醇、多糖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祛痰止咳、抗肿瘤、抗菌、抗氧化及抗溃疡等药理活性。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瓜蒌皮、蜜炙瓜蒌皮之分。

炒瓜蒌皮 取瓜蒌皮丝,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晾凉,筛去碎屑。瓜蒌皮生品清热化痰作用较好,常用于痰热咳嗽。经炒制后寒性减弱,略具焦香气,长于宽胸利气,常用于痰浊胸痛或胁肋疼痛。与薤白、半夏、白芥子、厚朴等同用,具有宽胸散结、理气祛痰作用,可用于痰浊内阻,胸痛满闷,咳嗽痰白;与丝瓜络、枳壳同用,可治胁痛,具有理气通络的作用。

蜜炙瓜蒌皮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瓜蒌皮丝内拌匀,闷透,文火加热,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瓜蒌皮炮制后润燥作用增强,常用于肺燥久咳。与北沙参、麦冬、杏仁、贝母、枇杷叶等同用,能润肺止咳,用于肺阴不足,口燥咽干,咳逆上气,咯痰不爽。

瓜蒌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 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本草再新》:“解郁,祛风,生津止渴,止腰腿痛。”

[主治] 燥咳痰黏,肠燥便秘。

《本草蒙筌》:“补肺下气,涤垢开郁。治伤寒结胸,虚怯,痨嗽;解消渴,生津;止诸血。”

《神农本草经疏》:“主消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瓜蒌子用于痰热内结,咳痰黄稠,胸闷而大便不畅者,常配黄芩、胆南星、枳实等品,如清气化痰丸。用于肠燥便秘,常以瓜蒌子或瓜蒌霜配合火麻仁、郁李仁、枳壳等药同用。

[使用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本草经集注》:“恶干姜。畏牛膝。反乌头。”

《本草汇言》:“脾胃虚冷作泄者勿服”。

[现代研究] 瓜蒌子主要含有萜类、甾醇类、脂肪酸、蛋白类、角鲨烯、维生素E、多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泻下、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肿瘤、便秘等疾病。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瓜蒌子、瓜蒌霜之分。

炒瓜蒌子 取净瓜蒌子,文火炒至微鼓起。瓜蒌子生品,有使人烦闷、恶心呕吐和腹泻的不良作用,正如张景岳所言:“气味悍劣,善动恶心呕吐。”清炒后药性缓和,有效成分易煎出,可避免其不良反应,《本草蒙筌》载瓜蒌子制熟后气味较生品好,可以“免人恶心”。故瓜蒌子清炒后入药为宜。

瓜蒌霜 将去壳的瓜蒌子碾细,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后,压榨去油,碾细即成。瓜蒌子去油制霜,可减弱其润肠致泻的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便溏兼燥咳痰粘的患者。瓜蒌子制霜炮制后脂肪油含量从约50%减少到约20%,含量大幅降低,脂肪油为瓜蒌子致泻的主要成分,这是制霜后泻下作用明显减弱的重要原因,而镇咳、祛痰作用不受炮制影响。

天花粉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日华子诸家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时热狂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疗。”

《滇南本草》:“治痈肿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配伍芦根、茅根、麦冬等用于热病烦渴;若与葛根、五味子、知母等配伍,可用于消渴证,如玉液汤;合人参补气、生津之功,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引饮无度,如玉壶丸;配伍沙参、麦冬、玉竹可治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渴之证,如沙参麦冬汤。配伍贝母、桑白皮、桔梗等能清泄肺热,降膈上热痰并润肺燥,如射干兜铃汤。天花粉内服、外用,均有清热泻火、排脓散肿功效。内服多与金银花、贝母、皂角刺等配伍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治疗阳证疮疡肿毒初期未溃者,如仙方活命饮。天花粉甘寒以生津止渴,配伍牡蛎,以益阴潜阳,主治百合病,如栝楼牡蛎散。

[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现代研究] 天花粉主要含天花粉蛋白、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淀粉等,具有抗肿瘤、降血糖、终止妊娠、抗炎及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哮喘、胃炎、泌尿系统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此外,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以天花粉针剂肌注,能使胎盘绒毛膜滋养细胞变性坏死而引起流产。治疗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上皮癌有疗效。

异取辨析

对于瓜蒌的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根据《神农本草经》尚难下定论,而自汉代《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已将栝楼实与栝楼根分别入药,陶弘景论述了根、果实、茎叶分别入药,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云:“栝楼凡使,皮、子、茎、根,效各别。”唐代《新修本草》提到栝楼根作粉。《中国药典》2020年版以干燥根入药。瓜蒌主要是指果实,天花粉指的是瓜蒌的根部,二者是同一种植物两种不同的部位成分。瓜蒌可以祛痰润燥、润肠通便,而天花粉可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瓜蒌现代临床有三种用法:一为瓜蒌皮,偏于清肺化痰止咳、行气除胀满;一为瓜蒌子,偏于润肺化痰,润肠通便;一为全瓜蒌,则兼有皮仁两者作用,且又治疗乳痈初起之症。瓜蒌皮质轻力薄,清热润肺及化痰散结之力均不及全瓜蒌和瓜蒌子,以宽胸利气作用偏胜,故咳嗽有胸闷气紧或大便不实者,常用瓜蒌皮。在炮制品中,生品和蜜炙品较常用。痰浊胸痛及胁痛若有热象者,亦可用生品。 Jci6y9kMZ/r9ovcMpFUOn5sxDy9h34249Obzh4HqKYO/udrZKz1nm1qy1+qX74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