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白扁豆(包括制药炒白扁豆)、扁豆衣、扁豆花

分别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干燥种皮和花。

白扁豆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名医别录》:“和中,下气。”

[主治]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本草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养胃解毒宜生用。

《食疗本草》:“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

《药性本草》:“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

白扁豆补脾不腻,除湿不燥,故为健脾化湿良药。多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泻,以及妇女脾虚湿浊下注、白带过多。多配伍人参、茯苓、白术等药同用,如参苓白术散。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故有“消暑”之效。常用于暑湿吐泻,如《备急千金要方》单用本品水煎服,治暑湿吐泻;也可与香薷、厚朴等祛暑除湿药配伍,如香薷散。

[使用禁忌] 不宜多食,以免壅气伤脾。

《本草经集注》:“患寒热病者不可食。”

《食疗本草》:“患冷气人勿食。”

《随息居饮食谱》:“患疟者忌之。”

[现代研究] 白扁豆主要含有蛋白质、甾醇类、糖类、脂肪、微量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促进机体防御机能降低的恢复,提高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数,降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高脂血症、黑斑、褐斑、妇女白带异常、暑湿感冒等,亦可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

异制辨析

炒白扁豆 取净白扁豆,文火炒至微黄色具焦斑,用时捣碎。炒制增强其健脾化湿功能,常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香薷散,其炮制方法为微炒,增其健脾和中的功效。

扁豆衣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能] 健脾和胃,消暑化湿。

《本草便读》:“达肌行水。”

[主治] 暑湿内蕴,呕吐泄泻,胸闷纳呆,脚气浮肿,妇女带下。

《安徽药材》:“补脾化湿,止泻痢。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解酒精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现代研究] 扁豆衣中含有B族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可抗病毒、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痢疾、腹泻以及脚气和身体浮肿等多种疾病,并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

扁豆花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经。

[功能] 解暑化湿,和中健脾。

[主治] 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

《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岭南采药录》:“敷跌打伤,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消暑热神昏,湿滞中焦,下痢脓血,夏日腹泻及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伤肿,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本草图经》:“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饮和服。”

《本草纲目》:“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功同扁豆。”

[现代研究] 扁豆花主要含有原花青苷、黄酮类、花青素、香豆精等,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保护脾胃功能、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吐泻等胃肠道疾病,还可用于妇女赤白带下等病证。扁豆花具有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食物中毒所致的吐泻。

异取辨析

现代白扁豆通常为生用或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养胃、解毒宜生用。白扁豆在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中的炮制方法为生用,取其益气培中、甘缓和胃之效。白扁豆虽单用药力较弱,但其能补气健脾,兼能化湿,药性温和,补而不滞,常能与他药合用产生较好疗效,为治脾虚湿滞、暑湿吐泻等的常用药。近代《四川中药志》载“扁豆衣又名扁豆皮……扁豆衣的性味、功用,与白扁豆相同。虽然补脾的功能不及白扁豆,但无壅滞之弊。常与健脾除湿药同用,治疗脾虚泄泻、水肿等症”。而扁豆花长于消暑化湿,多用于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并治妇女赤白带下。 /JopSdlqWS9tCLN6lng1hiacFNoCSJz/5FNUm7bZNdV740GgMD4WyM0xWDsEFc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