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简称“茅根”,亦称“干茅根”。
[性味归经] 甘,寒。入肺、胃、膀胱经。
《本草正》:“甘,凉。”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能]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 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
本品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所以对热证而见阴津不足的患者最为相宜。可单用,也可配小蓟、藕节等,治疗血热妄行。由于它能清肺、胃之热,故常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等证,如《太平圣惠方》治热病呕哕、不能下食的茅根散。此外,尚有利尿作用,治尿血,可兼收两者之效,常配小蓟、蒲黄等合用,如《外台秘要》治气虚血热、小便出血的茅根饮子。若用于热淋、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等湿热证,可单用,或配车前子、泽泻等利水渗湿药同用。然其作用平和,用量须大。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神农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本草蒙筌》:“忌犯铁器。”
《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现代研究] 白茅根富含芦竹素、白茅素等三萜类,甾体,黄酮,苯乙基色原酮,木脂素,苯丙素,香豆素,多糖及酚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利尿、止血、抗菌、镇静、解热、镇痛、降糖、降脂、保肝、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过敏性紫癜及恶性肿瘤等。外科用于治疗毒蛇咬伤、急性喉炎、耳鸣耳聋、发热、酒渣鼻、慢性湿疹等。
异产(采)辨析
鲜茅根 为白茅根的鲜品,过去多称“生茅根”。甘寒凉润,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更胜,所以无论肺、胃、膀胱有热而见出血的均可选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着。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所载三鲜饮,与鲜小蓟、鲜藕配伍,治疗虚劳痰中带血。《妇人大全良方》中单用其汁内服,治血热鼻衄。内服煎汤用量30~60g。
异取辨析
由于药用所取的部位不同,分为白茅针、白茅花。
白茅针 为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性味甘平。功能凉血止血。主要用于血热所致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证。其用途不及茅根广泛,临床不常用。《本草拾遗》:“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本草备要》:“茅针,溃痈疖,口疮之神药。”《日华子诸家本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本草图经》:“按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白茅花 为白茅的花穗。以干燥、洁白、无叶、柄短者为佳。其味甘、性温。功能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刀伤。《本经逢原》:“茅花色白轻虚,力能上升入肺,散热止衄。”
现在不少地区茅针、茅花不分,统称“茅针花”。
《本草分经》:“白茅根甘寒,入心脾胃,凉血消瘀,除热行水,引火下降。针能溃脓,酒蒸服,一针溃一孔。花止血。”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茅根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药性论》云:臣。茅: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淋。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疮,止血并痛。根: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主鼻洪。一云:花主衄血,吐血,炙疮。生捣茅根汁,敷金疮止血。煮服主鼻衄暴下血。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
异制辨析
茅根炭
取净白茅根段,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洒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入药。
取净白茅根段,置煅锅内,上面覆盖一碗,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闭,上压重物,用火煅烧至贴在上锅底上的白纸显黄色,放凉取出。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炒炭后清热之力已缓,止血作用加强,常与小蓟炭、藕节炭等同用,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
白茅根的多糖含量与地域和采摘时节密切相关。白茅根的多糖含量大于茅根炭,炮制温度可以使得白茅根中的多糖含量发生变化。白茅根对凝血第二阶段(凝血酶生成)有促进作用,白茅根炒炭后对小鼠的止血、凝血时间较生品有显著缩短,且炭品的血浆复钙时间显著缩短。茅根炭主要是通过影响大鼠的凝血系统和血小板聚集而达到增强止血作用的效果,白茅根经炒炭后,5-羟甲基糠醛的量显著提高,为进一步研究茅根炭的质量控制和止血机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