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一般称“生甘草”。因其折断时有粉末,尝之味甜可口,故有“粉草、蜜草”之称。选其中质地壮实,粉性足的,削去外面栓皮切片入药,品质较佳者,称为“粉甘草”。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肺、脾、胃经。
《名医别录》:“无毒。”
《本草衍义》:“微凉。”
《洁古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纯阳。”
④《医学启源》:“气味甘,生大凉,火炙之则温。《主治秘要》云:性寒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功能]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主治]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腹痛便溏,脘腹、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小儿胎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入补益药中宜炙用。生甘草擅长清热泻火,润肺止咳,如泻白散、桔梗汤、三拗汤,都是用的本品。
《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
[使用禁忌] 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即中药十八反“藻戟遂芫俱战草”。甘草毒性甚低,但如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并可产生假醛固酮症。甘草与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洋地黄、水杨酸物质、口服降糖药、华法林、抗生素等药物的联用存在相互作用,临床亦需注意。
《本草经集注》:“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④《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⑤《圣济总录》:“忌菘菜。”
⑥《神农本草经疏》:“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诸湿肿满及胀满病,咸不宜服。”
[现代研究] 甘草含三萜皂苷类,如甘草甜素,为甘草酸的钾、钙盐,另含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等黄酮化合物和多糖类等,具有解毒、抗炎、解热、镇静、抗变态反应、祛痰、镇咳、抗病毒、抑制胃酸、抗溃疡、解痉、护肝、促进胆汁分泌、抗乙酰胆碱、抗心律失常、降脂、利尿、抗癌等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尿崩症、糖尿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性血吸虫病、疟疾、癔病、期前收缩、脑卒中、艾迪生病、希恩综合征、腓肠肌痉挛、血栓性静脉炎、子宫颈糜烂、手足皲裂、痤疮、皮肤炎症、眼科炎症、冻伤等。
异取辨析
由于药用所取的部分不同,又分为甘草梢、甘草节、甘草头等,功效各有所长。
甘草梢 是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药性偏凉,归心、小肠、膀胱经。张元素言其“泻肾火补下焦元气”。甘草梢泻火解毒的功效较胜,长于治疗湿热下注膀胱的茎中疼痛及淋浊。如《小儿药证直诀》的导赤散,当用本品。
甘草节 是甘草根或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部分。《医学入门》:“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其消肿解毒力量较强,常用于痈疽疮毒、咽喉肿痛。《外科精要》用单味为末,热酒送服3~6g,治疗痈疖发热。
甘草头 是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有行瘀血、消肿毒、涌吐痰涎宿食、缩尿止遗的功效,如《本草纲目》认为:“主痈肿,宜入吐药。”《世医得效方》治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甘草、蜜炙甘草之分,功效也有所不同。
炒甘草 取净甘草片,麸皮拌炒至黄色为度;或略喷洒清水,文火炒至深黄色而成。后者又名“清炙甘草”,简称“清炙草”。甘草经炒后,性偏温,增强和胃健脾调中的功效,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嗳气欲呕、腹泻便溏等各种病证。
蜜炙甘草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拌匀,闷润片刻,文火炒至表面现深黄色,以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而成,简称“炙甘草”或“炙草”。炙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功能甘温益气,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如补中益气汤、炙甘草汤等各种益气方中。此外,配芍药治疗腹中或小腿挛急疼痛,如芍药甘草汤;配大枣、小麦等,治疗妇人脏躁,如甘麦大枣汤。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优于生甘草。
李杲云:“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药品化义》曰:“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本草要略》曰:“生用性寒,能泻胃火,解热毒,诸痈疽疮疡,红肿而未溃者宜用;其已溃与不红肿者不可生用。炙用性太缓,能和诸药,性能解百药毒,宜少用,多用则泥膈而不思饮食,抑恐缓药力而少效。大抵脾胃气有余,如心下满及肿胀、痢疾初作,皆不可用,下焦药中亦宜少用,恐太缓不能自达也。”
现代研究发现,生甘草经蜜炙处理后,其甘草酸铵、甘草苷、甘草素葡萄糖芹菜糖苷、异甘草苷含量均发生明显下降,在蜜炙过程中,苷类成分均因发生水解且极性较低,故表现为难以煎出;甘草蜜炙后可增强补益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生甘草和炙甘草均能有效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相同剂量下,蜜炙甘草促增殖作用显著优于生甘草;生品和蜜炙品免疫活性存在明显差异,蜜炙后免疫活性增强,其中多糖成分是甘草的主要免疫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