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辛,微温。入脾、胃、肺经。
[功能]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 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调敷。
治暑湿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常与佩兰同用,亦可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用于湿温初起,配薄荷、茵陈、黄芩等。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配紫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用于胃寒呕吐,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配黄连、竹茹;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配砂仁同用。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配伍紫苏、陈皮等。此外,可治鼻渊,常配猪胆汁等同用。
[使用禁忌] 阴虚者禁服。
[现代研究] 广藿香主要含有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挥发性成分和黄酮类等非挥发性成分,具有保护胃肠道、抗菌、抗病毒、镇痛、解热、止咳、化痰、通便、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及钙拮抗等作用。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肠胃痉挛疼痛等消化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炎、鼻炎、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口舌生疮、手足癣等皮肤科疾病。
异取辨析
由于药用部位不同,有广藿香梗、广藿香根之分。
广藿香梗 即广藿香老茎。理气宽中,化浊和胃。用于暑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食欲不振。
广藿香根 即广藿香的根。常用于霍乱吐泄,血气痛,发表。
异制辨析
广藿香露 取生品广藿香茎叶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具有清暑正气、芳香宣浊功效,用于暑湿气滞,胸闷呕恶。
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俗称“土藿香”。
[性味归经] 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本草再新》:“味苦、辛,性微寒,无毒。入心、肝、肺三经。”
[功能]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
[主治] 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禁忌] 不宜久煎。阴虚火旺者禁服。
《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现代研究] 藿香含有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甲基胡椒酚;及黄酮类化合物。藿香具抗菌及抗螺旋体作用,其所含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病毒作用。
现代临床用于治慢性咽炎,鼻炎,鼻窦炎;小儿秋季腹泻、急性肠炎等。
异取辨析
由于药用部位不同,有藿香梗、藿香根之分。
藿香梗 即藿香老茎。宽中畅膈,理气行滞,长于和中止呕。
藿香根 即藿香的根。常用于霍乱吐泄。
异制辨析
藿香露 制备方法同广藿香露。长于和中止呕。
广藿香与藿香虽统称“藿香”,但两者来源、性味、成分都有区别。广藿香才是药用藿香的正品,藿香属于地区民间习惯用药,多用于香料提取。功效上,广藿香较藿香强。《药性切用》:“(广藿香)辛温芳香,入手足阳明、太阴二经。力能醒脾,祛暑快胃,辟秽,为吐泻腹痛专药,主和胃化气,而少温散之力。土藿香但能温胃,殊欠芳香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