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同物异取辨

1 丁香(包括公丁香、母丁香;制药丁香露、丁香油)

丁香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性味归经] 辛,温。入脾、胃、肺、肾经。

[功能] 温中降逆,下气止痛,温肾助阳。

[主治] 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腰膝酸冷,阴疽,疝气,癣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禁忌] 不宜与郁金同用。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神农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现代研究] 丁香主要包括挥发性成分与非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有320余种,主要包括丁香油、丁香酚等;非挥发性成分有91种,包括黄酮类、甾体类、三萜类、鞣质等。丁香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提取技术提取的丁香油成分不同,但丁香酚、丁香烯、石竹烯、乙酸丁香酚酯等是其主要成分。丁香具有驱除蛔虫、抑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氧化、健胃、止痛、平喘、降血糖、麻醉等作用。丁香对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咽喉、呼吸道疾病,呃逆、腹泻、胃肠炎、膈肌痉挛、麻痹性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牙痛、口腔溃疡、牙髓炎等口腔疾患,以及癣疾、痤疮、冠心病、心绞痛等;还可作牙科防腐剂和外科组织上的清洁剂。

异取辨析

由于药用所取的部分不同,分为公丁香与母丁香两种。

公丁香 在丁香的花蕾由绿转红含苞待放的时候采摘,去掉花梗,洗后晒干入药,简称“丁香”。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浓郁、富含油性者为上品。临床大部分以公丁香入药,所以处方写“丁香”,大多数地区都付“公丁香”。为了强调用优质饮片入药,处方也常用“紫丁香”或“大花丁香”的名称。公丁香气香力足,温中止痛,和胃降逆之效较强,且药效较迅速,有较强的健脾作用。临床与柿蒂、党参、生姜配伍,如丁香柿蒂汤,用于治疗久病之后,中气被戕,胃中虚寒而引起的呃逆;与附子、川楝子、小茴香等同用,如丁香楝实丸,可治疗少腹寒疝疼痛。此外,还可与五味子、莪术等同用,治疗奔豚气逆、胸腹疼痛;与茴香、附子、肉桂等温肾助阳药同用,治疗阴冷、阳痿等症;丁香与肉桂等分研细末,即为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

母丁香 为丁香的干燥近成熟果实,简称“母丁”。果将熟时釆摘,晒干后入药。因此果实被敲破后,常常撕裂为两瓣,形如鸡舌,故又称“鸡舌香”。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均与公丁香相似。母丁香气味较淡,和胃降逆的力量不及公丁香,但药力比公丁香持久,二者配合使用,可使药效达到既迅速有力又持久的目的。母丁香入血分,有活血增生之功,如《颐真堂经验方》中的如意丹,就是用它与乳香为末,同活兔胆杵为丸,好酒送下,以治疗妇人难产。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丁香露、丁香油之分。

丁香露 为公丁香的蒸馏液。气烈,味微辛,性微温,功能理气温胃止痛,可治疗寒澼、胃痛等病。临床应用时,隔水炖温服,每服30~60g。但目前药店很少备用此药。

丁香油 为丁香经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古代则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本品为微黄色至黄色的澄清液体,有丁香的香气,露置空气中或贮留日久则渐渐浓厚而变棕黄色。《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味甘辛,性大热”,功能暖胃、降逆、温肾。可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功效比丁香迅速,既可内服用来温胃散寒,治疗胃痛,又可外用涂擦患部,治疗痹痛、牙痛等痛证。另用丁香油几滴与生姜同服,可解蟹毒。由于它的香气性烈,可直透经络,故可与软坚散结化痰的药物配伍使用治疗瘰疬痰核等证。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油过程中,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丁香酚含量下降明显,但乙酸丁香酚酯含量提升。有实验表明,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丁香油最多,水提法次之,超声提取法最少。丁香水煎剂和丁香油均可驱蛔,丁香油的效力更大,亦可驱除钩虫。丁香油及丁香酚对布鲁氏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对于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N+u5SIQmpzeW1m8IHeoet0++zZotIZqKae0UyHd2bPLsnxyaqN1gKacH64qxIA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