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地,习称“南葶苈子”,又称“甜葶苈子”;后者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习称“北葶苈子”,也称“苦葶苈子”。
[性味归经] 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中华本草》:“肺、心、肝、胃、膀胱经。”
[功能]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主治] 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3~10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利水消肿宜生用,治痰饮喘咳宜炒用,肺虚痰饮喘咳宜蜜炙用。
《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
[使用禁忌] 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慎服;不宜久服。
《本草经集注》:“恶僵蚕、石龙芮。”
《名医别录》:“久服令人虚。”
《神农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现代研究] 葶苈子含有强心苷类、硫苷类和异硫氰酸类、黄酮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脂肪油类等成分,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抗肿瘤、止咳、祛痰、平喘、利尿、改善急性肺损伤和代谢紊乱、雌激素样作用等。
现代临床上多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腔积液、水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
异产(采)辨析
由于其原料来源和产地不同,分为南葶苈子、北葶苈子。《本草纲目》:“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
二者主治相同,但北葶苈子的药效强,苦泄之性更甚;南葶苈子的作用相对缓和。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商品是南葶苈子。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葶苈子、蜜炙葶苈子,功效亦有所不同。
炒葶苈子 取净葶苈子,文火炒至微鼓起,断面浅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雷公炮炙论》:“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生品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可治胸水积滞、全身水肿;经过炒制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夹虚之喘咳气逆、胸腹胀满。
蜜炙葶苈子 取净葶苈子,用炼蜜拌炒至蜜汁吸尽,或加炼蜜及少量水拌匀,炒至不粘手为度。蜜炙缓和药性,增加润肺功效,宜用于肺虚痰阻喘咳和月经不通。临床上单独捣碎制成蜜丸,治肺脾水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