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 菊花(包括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制药炒菊花、菊花炭、酝制菊花、酒洗菊花、药制菊花)、野菊花

菊花

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

《名医别录》:“甘,无毒。”

《天宝单方药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⑤《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功能]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 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疏风解表,治疗感冒配伍桑叶、连翘等;清热解毒,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平肝明目,配伍钩藤、枸杞子等。

[使用禁忌] 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现代研究] 菊花主要含有半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挥发油、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镇痛、抑菌、抑病毒、延缓衰老、驱铅等药理作用。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类疾病,治疗急性化脓性感染,皮肤炭疽、气性坏疽等。

异产(采)辨析

药材按产地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

亳菊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及浙江等地栽培最多。气清香,味甘、微苦。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热邪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咳黄痰、气喘、鼻塞等疾病,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口干、口渴、目赤肿痛、舌燥、舌红苔黄等病症也有一定作用。

滁菊 主产于滁州。《本草纲目》云:“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为上。”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效果显著。滁菊有消热解毒、舒筋活血、护肝明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的疗效。

贡菊 又称“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徽菊”,主产于黄山歙县,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是临床上常用的辛凉解表药物,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所致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还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风热所致的目疾等。此外,对于热毒疮肿有一定的疗效。

杭菊 因原产于浙江杭州等地而得名。杭菊按颜色分为两种:~杭白菊,又名“白茶菊”(《本草纲目拾遗》)。杭白菊蒸后晒干,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太平圣惠方》)。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杭黄菊用炭火烘干。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抗炎作用强。

怀菊 以产于河南温县一带的最为有名,是四大怀药之一。怀菊花的抗炎作用较弱,但镇痛作用明显。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风除湿、凝神静心、杀菌消炎、缓解疲劳、延缓衰老、改善睡眠等功效。对于头晕、头痛、目眩、失眠、风热感冒、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病症可以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分为炒菊花、菊花炭、酝制菊花、酒洗菊花、药制菊花等。

炒菊花 取净菊花,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呈微黑色,取出放凉。经微炒后,稍去寒性与外散作用,更适合于内补。与熟地、白芍、茯苓、细辛、防风、柴胡、甘草、柏子仁等分组成菊花补肝散,治疗肝虚目暗内障。

菊花炭 取净菊花,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透。菊花制炭后疏散风热作用极弱,有止血功效,常与生地炭、银花炭等同用,治疗轻度咯血,且久服不伤胃气。临床多用于月经过多而引起的头痛眩晕。

酝制菊花 《履嚵岩本草》:“用九月九日菊花暴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穗,拌如常酝,多用细面曲,为侯酒熟即压之躯滓”。菊花酝制后用于治疗风头旋。服用时温热一小盏即可(10~25 mL)。

酒洗菊花 取净菊花,浸酒拌晒。浸酒可缓和菊花寒性,助药力上行,增强清肝明目作用,治疗一切眼科疾病。

药制菊花 《得配本草》:“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日干用”。《药鉴》:“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

菊花还有其他炮制方法,如蒸制菊花(《太平圣惠方》:“蒸湿捣如膏”)、风火制菊花(《要药分剂》:“由风火之炮制”)、浆制菊(《本草通玄》:“忌火,去蒂,浆过晒干,乘燥入磨”)等。

野菊花

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本草汇言》:“味苦辛,气凉,有小毒。”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微寒,味甘苦,无毒。”

《中华本草》:“归肺、肝经;味苦辛,性平。”

[功能]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主治] 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临床多生用,如五味消毒饮,可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配伍;或治干咳的野菊花茅根汤。用酒服,可治疗疔疮、痈肿。

[使用禁忌]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中华本草》:“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野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酚酸类和多糖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力、拮抗多种急慢性炎症和免疫性炎症反应、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心血管功能、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野菊花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流感、肺炎、高血压、急性化脓性炎症等;外用可治疗慢性盆腔炎及前列腺炎。

异制辨析

野菊花与菊花在近代药典中才分开,在此之前基本都作为菊花入药,炮制方法与菊花基本相同,分为:炒野菊花、野菊花炭、酝制野菊花、酒洗野菊花、药制野菊花等(具体方法见前文菊花的“异制辨析”),异制的功效区别与菊花异制辨析相同。

同名异药辨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疾病。

野菊花苦寒之性胜于菊花,独擅清热之功。临床亦常用于外治,多用于疮痈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慢性盆腔炎及前列腺炎等治疗。 d9o4nsuEEk8lmjlemN/86xis1aSmQXgqjN+DcE46w3OVy54A4tqknlORe5skkQ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