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又名“川萆薢、山田薯、土薯蓣”。
[性味归经] 苦,平。归肝、肾、胃、膀胱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脾肾膀胱三经。”
《滇南本草》:“入肝、脾、膀胱经。”
[功能]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主治] 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本草纲目》:“萆薢之功,长于袪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神农本草经疏》:“薏苡为之使。”
治疗下焦湿热所致的尿频、带下等,可配伍茯苓、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等,如萆薢分清饮;治疗风湿痹证,可配伍牛膝、附子等,如萆薢丸。
[使用禁忌] 肾虚阴亏者忌服。
《神农本草经疏》:“畏葵根、大黄、柴胡、前胡。”“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及肾虚腰痛,并不宜服。”
《本经逢原》:“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
[现代研究] 粉萆薢含有甾体类、皂苷类、二芳基庚烷类、木脂素类、有机酸及脂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杀虫、降血糖、降压、降尿酸、抗炎镇痛、提高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阴道炎、宫颈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湿疹等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骨关节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
异制辨析
粉萆薢除切片生用,还有麸炒、盐制、酒制等炮制方法,功效各有侧重。
麸炒粉萆薢 取麦麸入热锅内,加热至冒烟时,投入净粉萆薢片,拌炒至黄色,取出,去麸。经麸炒后,药性缓和,入胃而化湿,治中风腰痛。
盐粉萆薢 取净粉萆薢片,盐水拌匀,闷润,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盐制可增强药物入肾、治下之功,用于治脚气水肿。《本草害利》:“小便频,茎内痛……宜盐水炒。”
酒粉萆薢 取粉萆薢片,黄酒拌匀,闷润,文火炒干,取出放凉。酒制能增强温通血脉、除痹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筋脉拘急等。
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苦,平。归肾、胃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脾肾膀胱三经。”
[功能]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主治] 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禁忌] 肾虚阴亏者忌服。
[现代研究] 绵萆薢含有甾体类、二芳基庚烷类、木脂素类、有机酸及酯类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真菌、抗心肌缺血、降尿酸、调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临床上主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银屑病等。
萆薢,作为商品用的包括粉萆薢、绵萆薢、红萆薢、白萆薢和土萆薢等品种。《中国药典》2020版收入了前两种,即粉萆薢和绵萆薢,其中粉萆薢更常用。因二者在功能主治方面相同,故临床应用上并未区别。另:古代本草的“萆薢”也包括今之菝葜,唐代出现二者并用的情况,但二者植物来源不同:茎有刺者,为菝葜;茎无刺、叶似薯蓣、蔓生者,为萆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