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
[性味归经] 苦、平,微寒。入肝、胆、三焦、心包经。
《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 透表泄热,疏肝解郁,清胆截疟,升阳举陷。
[主治] 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解热生用,用量宜大。疏肝醋炒,易用中量。升阳生用,宜用小量。
[使用禁忌] 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禁服。
《本草经集注》:“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本草正》:“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虚者当慎用之。”
[现代研究] 柴胡药用成分主要包括柴胡多糖、柴胡皂苷、挥发油等。其中,柴胡总皂苷具有良好的消炎解热镇咳、利尿消肿、镇静安神、抗菌抗病毒、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降低血胆固醇、增加代谢功能、具有较强的抑制胰蛋白酶功能及抗肿瘤作用;柴胡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发汗、清热解表、保肝护肝、抗炎消肿、解毒之功;多糖具有提高免疫的功能;多炔具有抗抑郁功效。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咽喉炎等各种炎症引的发热,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单疱病毒膜炎,多形红斑等。
异产(采)辨析
由于其产地、品种及采集的时间不同,所以有北柴胡、南柴胡、春柴胡之分。
北柴胡 为北柴胡根,经整理洗净切片入药。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陕北等北方地区。由于其质坚较韧,不容易折断,所以又称“硬柴胡”。又因常在秋季采集,故又名“秋柴胡”。通常认为长于除心腹肠胃中结气,和解退热,清实热力专。一般常用于外感热病,半表半里证,而且以生者为佳,如《本草汇言》说:“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如与草果、黄芩、厚朴等相配,具有截疟作用。
南柴胡 为狭叶柴胡的根或全株,经整理、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入药。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南方地区,其中产四川者名“川柴胡”。因其根细多弯曲不直,质地较软,故又称为“细柴胡”或“软柴胡”。有些地区单用根入药,表面呈棕红色,因此也称“红柴胡”。通常认为南柴胡药性偏升,长于疏肝解郁,因此经常用于因郁致热的内伤杂证,如逍遥散、青蒿煎丸等,都适宜使用本品。
春柴胡 为春季采用的南柴胡的幼嫩全株入药,古人又称“茅胡”,它虽同属南柴胡,但由于采集季节不同,所以功效也不一样。它作为嫩苗香气馥郁,体质轻清,气味俱薄,得春天升发之气所养,疏泄力强,所以尤其擅长于条达郁气。
此外,采集不同的部位,其功效也有差异。李东垣:“欲上升,则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用梢。”(《本草纲目》)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柴胡、醋柴胡、鳖血柴胡之分。
炒柴胡 将净柴胡片清炒,或用陈酒拌炒至微焦为度。炒后可除其凉性,而增加升清举阳的功效,故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或气虚补阳时,应该选用本品。
醋柴胡 将净柴胡片加醋拌匀,文火炒至醋吸干,放凉入药。酸入肝,经醋制后独入肝经,能增强疏肝和血的功效,如复原活血汤中,当选用本品。
鳖血柴胡 将净柴胡片与经过稀释的鳖血拌匀,文火微炒至干后入药。鳖血拌药味苦咸,性微寒,以和表里、退虚热力强,多用于热病后期,邪在阴分,午后潮热等。此外,柴胡得鳖血柔润之性,可防其劫伤肝阴,故适宜治疗肝郁而阴亏之证。古人认为还可养阴制疟,消痞块。
经过不同的炮制,化学成分可发生明显变化,炮制品的柴胡皂苷含量除了酒炙和鳖血炙外均有升高,其中以蜜炙柴胡最为明显;挥发油含量普遍较原生药升高,以蜜炙柴胡升高最明显;柴胡多糖经炮制后出现含量降低,生柴胡与原生药材的含量最为接近。所以,对于消肿止痛、解表去热能够起到最好疗效的是蜜炙柴胡,醋炙柴胡解热作用降低,疏肝解郁作用增强。对于增加机体免疫力,临床常用充分保留了柴胡多糖的生柴胡作为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