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产于四川者,名“川红花”。产于河南温县、沁阳、武陵、孟州一带(旧时怀庆府),名“怀红花”。
[性味归经] 辛,温。入心、肝经。
[功能]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主治] 经闭,痛经,死胎,产后瘀阻腹痛,胸痹心痛,癥瘕积聚,痈肿,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瘫,斑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养血和血宜少用;活血祛瘀宜多用。
[使用禁忌]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
《神农本草经疏》:“本行血药也,血晕解、留滞行,即止,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而薨。”
《得配本草》:“产后勿宜用。”
《陕西中药志》:“无瘀滞及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 红花主要含红花苷、前红花苷、红花黄色素A及B、红花明苷A、多酚类、红花多糖、80余种挥发性成分及16种氨基酸等,具有以下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动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可使紧张性增高的豚鼠后肢和兔耳呈现血管扩张作用;抗凝血;降血脂;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平滑肌的作用,对小鼠、豚鼠、兔与犬的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免疫活性和抗炎作用;对神经系统有较强的镇痛反应,且对锐痛及钝痛均有效,能增强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还能减少尼可刹米性惊厥的反应率和死亡率;抑制变形链球菌附着能力,杀线虫作用;减少灌流豚鼠肺的流量,收缩支气管作用。
现代临床应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之偏瘫,可以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砸伤、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及腱鞘炎、急慢性肌肉劳损,防治褥疮,治疗静脉炎、神经性皮炎、扁平疣、注射引起的局部硬结肿块,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突发性耳聋,以及治疗胃溃疡。
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亦称“番红花”。原产于欧洲及中亚地区,以往多由印度、伊朗经西藏输入,故又名“藏红花”。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肝经。
[功能] 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主治] 经闭癥瘕,产后瘀阻,温病发斑,抑郁痞闷,惊悸发狂,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沸水泡服或浸酒炖。
[使用禁忌] 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
西红花主要含藏红花苷、藏红花酸、
谷甾醇、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胡萝卜素、藏红花苦素、藏红花醛等,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显著抗凝血;对小鼠、豚鼠、兔、犬及猫的离体、在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可使麻醉猫、狗血压维持较长时间下降,并有兴奋呼吸作用;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抗肿瘤;对乙醇诱发的学习和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增强小鼠、豚鼠、家兔及狗的离体肠管兴奋性;增强免疫应答;降血脂。
现代应用于治疗脑梗后遗症,糖尿病肾病,肝癌、肝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炎等肝病,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红花和西红花为不同品种的两种药材,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而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柱头,原产于欧洲及中亚地区,后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亦有栽培。西红花有与红花相似的活血化瘀通经作用,但其力量较强,又兼有凉血解毒之功,尤宜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热郁血瘀,斑色不红者。且西红花属于名贵药材,因其只有柱头入药,产量极低,因此价格较为昂贵,又有“植物黄金”之称。而红花价格比较“平民”,属于临床常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