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其中以产于浙江于潜的“于术”、安徽徽州地区的“徽术”品质为佳。
[性味归经] 苦、甘,温。入脾、胃经。
[功能] 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
[主治] 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熬膏;或入丸、散。
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除湿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
《药性论》:“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本草蒙筌》:“哮喘勿服,壅窒难当。”
《神农本草经疏》:“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
《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现代研究] 白术主要含挥发油、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多炔醇类化合物、东莨菪素、果糖、菊糖及多种氨基酸等,具有以下药理作用:预防实验性胃溃疡,升高兔离体肠管自发活动紧张性,保肝利胆;利尿;免疫增强、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抗凝血;扩张血管,对心脏呈抑制作用,剂量过大时可致停搏,可降压;抗菌;镇静;显著抑制未孕小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性收缩;显著抑制乙醇产生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便秘、慢性腰腿痛等。
异产(采)辨析
由于其产地及采集的时间不同,所以有冬白术、于白术之分。
冬白术 为冬季白术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收,拣肥满纤维性少的鲜白术,略蒸后再晒干者,称“冬术”。《本草便读》:“冬采者为冬术,以冬令则精华汇聚于根也,为升脾之正药。”
于白术 明万历《杭州府志》曰:“白术以产于潜(今浙江省临安境内)者佳,称于术。”浙江所产于术,自明朝才开始有记载,并认为于术与白术为同一种植物。于术酒浸后九蒸九晒,可和酒菟丝子相配治疗虚弱枯瘦、食而不化之证。或将野于术分四份,分别与甘遂、白芥子、枳实、大戟煎汤制后取出该四药,合并炒干研末,治疗久咳、痰多薄沫之证。上方再加温阳药可治肺虚久咳、胁痛气喘或痰稀畏冷之证。(《寿石轩医案·附赵氏验方》之四制于术散、七制于术散和九制于术散)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漂白术、制白术、炒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米白术、盐白术、蒸白术、焦白术、白术炭之分,功效也相异。
漂白术 ( 米泔水漂白术 ) 将净白术片用米泔水拌匀,浸泡至透,捞出晒干。可与半夏、丁香研末,生姜汁糊丸,治疗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之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制白术 取净白术片,蒸至外黑褐色,内呈棕褐色,晒或晾至外干内润,切厚片,将蒸时所得汁水拌入,干燥。制用后可减弱白术的燥性。
炒白术 取净白术片,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取出放凉。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痰涎内停,肝旺脾虚等。
麸炒白术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中火加热,待麸皮冒烟时,倒入净白术片,拌炒至表面深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麸炒白术偏于祛湿利水,麸炒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土炒白术 取灶心土(伏龙肝)粉置热锅内,中火炒热,倒入净白术片,拌炒至表面挂土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安胎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等。
米白术 先将米撒于锅内,待冒烟时,倒入净白术片,文火炒至米成黑色,白术呈焦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焦米,放凉。
盐白术 取净白术片,文火炒至外皮焦黑色时,喷入盐水,炒干,取出放凉。
蒸白术 取净白术片蒸8小时,趁热倒出,晒1日,或文火烘干,加入蒸出的白术汁适量与白术片拌匀后,再蒸再拌;第3次蒸4小时,至外黑如漆,内呈酱色为度,取出,晒干或文火烘干。
焦白术 取净白术片,武火加热,炒至外棕黑内深黄色,取出放凉。焦香健脾,避免胀气,可用于脾虚腹胀,泄泻日久。
白术炭 取净白术片,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炒炭可增强止泻止痢作用,多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
白术在古代炮制方法有50多种,应用辅料多达20多种,其中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生切、炒焦、土炒、麸炒等。自唐宋开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本经逢原》云:“入诸补气药,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湿药,姜汁拌晒。入健脾药,土炒。入泻痢虚脱药,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然非于潜产者,不可生用也。”故生白术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效;麸炒、土炒后可增强健脾作用,并能缓和其燥性,临床常用于脾胃不和,脾虚泄泻等症;米泔浸,可借谷气以和脾;乳制可入血润燥;姜汁炒后可燥湿痰寒痰;脾虚而气滞者,可用枳实炒或香附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