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霍山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
[性味归经] 甘,微寒。入胃、肾经。
《本草纲目》:“甘淡微咸。”
《神农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少阴,亦入手少阴。”
[功能] 生津养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
[主治] 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胃痛干呕,肺燥干咳,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腰膝软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或熬膏。
鲜石斛清热生津力强,热病津伤者宜之;干石斛用于胃虚夹热伤阴者为宜。
[使用禁忌] 温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均禁服。
《本草经集注》:“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百草镜》:“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现代研究] 石斛主要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及黏液质、淀粉等,具有以下药理作用:对平滑肌的作用,金钗石斛、细叶石斛、重唇石斛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可使收缩幅度增加,罗河石斛作用不明显,铁皮石斛、流苏石斛、细茎石斛、迭鞘石斛可使肠管抑制,钩状石斛可使收缩幅度稍降低,束花石斛则可明显降低肠管的自发活动,使节律消失,肠壁麻痹,并可拮抗乙酰胆碱对肠管的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延缓衰老;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延缓和治疗作用;微弱的止痛退热作用。
现代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恶性肿瘤等。
异产(采)辨析
石斛全年均可采收。唯霍山石斛11月至翌年3月采收。
霍山石斛 俗称“米斛”,特产于安徽霍山,故名“霍山石斛”,又名“霍石斛、霍斛、大别山石斛”。其边加热边扭成螺旋状或弹簧状,干燥者,典型者具有“龙头凤尾”的特征,称“霍山石斛枫斗”。《本草纲目拾遗》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较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或取熬膏饷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给。”
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干燥茎。11月至翌年3月采收,除去杂质,剪去部分须根,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为2~6个旋纹,烘干;或切成段,干燥或低温烘干,前者习称“铁皮枫斗”(耳环石斛);后者习称“铁皮石斛”。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能]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主治] 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现代研究] 铁皮石斛含有石斛多糖、石斛碱、石斛酚、石斛胺、总氨基酸,还有特殊的菲类、联苄类抗癌成分,其中石斛多糖含量高达22%,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糖;抑制脂质过氧化,对心血管系统有积极作用;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抗氧化,抗皮肤衰老;促进胃液分泌而助消化;明目;解酒;抗炎;缓解便秘;预防骨质疏松;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铁皮石斛多糖作为铁皮石斛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多方面的作用,能抑制胃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癌症进展。
现代临床多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酒精性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等胃肠道疾病,急性肺损伤,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纤维化,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咽炎,恶性肿瘤,白内障、视网膜疾病、干眼症等常见眼科疾病,现代还应用于养生保健及美白保湿护肤品中。
石斛一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石斛产地的《名医别录》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其所述石斛的产地“六安”,即今安徽省六安行署所属的霍山、六安、金寨等地。故安徽霍山等地的霍山石斛、黄花石斛以及生于石上而茎较短的铁皮石斛均为本草记载最早的传统药用石斛。
中药石斛基原复杂,其主流品种有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霍山石斛是最早作为中药石斛应用的品种;铁皮石斛应为石斛药材中应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品种。枫斗是我国名贵中药和传统保健品,起源于霍山石斛。
石斛碱是石斛的标志性成分之一,具有止痛解热、降血糖、降低血压、心率等作用,金钗石斛在所有石斛中含量最高,口味偏苦,偏于清胃火。石斛多糖也是石斛的标志性成分之一,是活性多糖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免疫调节、降血糖、抗癌、延缓衰老等方面。美花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和束花石斛多糖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铁皮石斛为最高,黏液质明显,口感粘牙,偏于益胃阴。
古代名医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川石斛的用法各有特色,且价格差距非常大,建议厘清品种来源、功效,加强现代研究,在修订《中国药典》时将其各自单列,充分发挥中药石斛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