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本经逢原》:“甘淡,性寒,无毒。”
《得宜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本草从新》:“甘、苦,微寒,味淡。”
④《得配本草》:“甘,平,微苦,微寒。”
[功能]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主治] 肺热燥咳,劳嗽痰血,胃阴不足,热病津伤,咽干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2g。
[使用禁忌] 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本草从新》:“恶防己,反藜芦。”
[现代研究] 北沙参含香豆素类、聚炔类、糖苷类、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调节免疫、镇咳祛痰、镇静镇痛、抗突变、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抑制酪氨酸酶等作用。
现代临床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膨胀不全、肺脓疡等。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炒北沙参、蜜北沙参、米炒北沙参之分,功效也相异。
炒北沙参 取净北沙参段,文火炒至黄色或焦黄色,取出放凉。炒制缓和药性,炒过不腻,适用于脾胃虚弱患者。
蜜北沙参 取炼蜜加热煮沸,倒入净北沙参段,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蜜炙后补脾润肺,增强止咳化痰的功能。
米炒北沙参 先将米置锅内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北沙参段,炒至表面变黄色,取出放凉。米炒后增强补脾益胃之功,偏于和胃止泻。
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又称“沙参、桔参、泡沙参、白沙参”。
[性味归经] 甘,性寒。归肺、胃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
《本草新编》:“沙参,味苦而甘,气微寒,无毒,入肺、肝二经。”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甘,性凉。”
[功能]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主治] 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鲜者15~30g。
生品味甘质润,偏于养阴益胃生津,鲜用清肺热之功较佳,多用于肺虚有火、咳嗽痰多。
[使用禁忌] 风寒咳嗽禁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神农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现代研究]
南沙参含有大量的多糖,以及
谷甾醇及其衍生物、三萜类、香豆素类、矿物元素和氨基酸、挥发油类等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以及祛痰、强心、抗真菌等作用。南沙参多糖成分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现代临床用于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慢性咽炎、百日咳等疾病。
异制辨析
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又有蜜南沙参、米炒南沙参之分,功效也相异。
蜜南沙参 取炼蜜用水稀释,加净南沙参片拌匀,闷透,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蜜炙后增强润肺化痰作用,用于劳嗽痰血,燥咳痰少。
米炒南沙参 先将米置热锅内,炒至冒烟时,投入净南沙参,拌炒至黄色,取出,去米放凉。米炒后增强益脾养胃功能。
据记载沙参一词始于《神农本草经》,前人所用沙参,系南沙参。至清代张璐《本经逢原》直谓沙参“有南北二种”。在此之后,南沙参等同沙参,北沙参则不再属沙参。二者在性味归经方面,均归属肺、胃经,均为甘、微寒药性,南沙参无微苦药性,二者均属养阴药,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同治肺热燥咳,津伤口渴。二者区别正如《本经逢原》所言:“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南沙参其形粗大,质较疏松,虽养阴生津之功不及北沙参,但专长于入“肺”,且南沙参兼能化痰、益气,适用于肺热燥咳、劳嗽有痰及气津两伤证;北沙参,其形细长,质坚疏密,养阴生津之功较佳,专长于入“胃”,故燥咳无痰、阴虚劳嗽及胃阴伤甚者多用北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