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病因病机

一、风邪理论说

周锦明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诊治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在风邪理论的应用与慢性肾脏疾病病因病机的阐释上,周锦明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显著的成就。以下将重点探讨周锦明的风邪理论与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一)风邪理论概述

风邪,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具有善行数变、轻扬开泄的特性。它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兼夹他邪,如风热、风湿、风寒等,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周锦明在临证中,深刻认识到风邪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认为风邪不仅可以作为外感因素引发急性加重,更可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因正气不足而内生风邪,影响脏腑功能,尤其是肾的封藏与气化功能。

(二)慢性肾脏疾病病因

1. 外感风邪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风邪作为六淫之首,最易伤人肌表,导致外感疾病。若风邪未能及时祛除,或患者素体虚弱,风邪可内陷脏腑,影响肾脏功能,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

2. 内生风邪 在慢性肾脏疾病的长期病程中,患者往往因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生风邪。这种内生风邪多因阴虚风动、血虚生风或肝风内动所致,表现为头晕目眩、肢体震颤、皮肤瘙痒等症状。同时,风邪还可作为病理因素,促进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3. 兼夹他邪 风邪常与其他邪气如湿、热、寒等兼夹致病。在慢性肾脏疾病中,风湿、风热、风寒等证型较为常见。这些兼夹邪气可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

(三)慢性肾脏疾病病机

1. 风邪袭表,肺肾失和 外感风邪首先侵袭肌表,导致肺气失宣,水道不通。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肾为水之下源,主气化水液。肺肾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水肿等病理改变。同时,风邪内陷于肾,可影响肾的封藏功能,导致精微物质外泄,如蛋白尿、血尿等。

2. 风邪内动,气血逆乱 内生风邪多因阴虚、血虚或肝风内动所致。阴虚则生内热,血虚则脉道不充,肝风内动则肝阳化风。这些病理变化均可导致气血逆乱,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气血逆乱不仅可导致肾脏本身的损伤,还可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形成多脏腑受累的复杂局面。

3. 风邪夹湿,湿热蕴结 在慢性肾脏疾病中,风邪常与湿邪兼夹致病。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风邪轻扬开泄,易伤津耗气。两者相合,则湿热蕴结于内,阻滞气血运行。湿热之邪既可损伤肾阴,又可灼伤肾阳,导致阴阳失衡。同时,湿热之邪还可蕴结于下焦,形成湿热下注的病理改变,如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 风邪致瘀,瘀阻肾络 风邪善行数变,易致气血运行不畅;加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多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更易形成血瘀。血瘀是慢性疾病中的常见病理改变,也是导致肾脏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瘀阻滞肾络,则肾失濡养,功能减退;同时,血瘀还可与湿热、痰湿等邪气相互搏结,形成更为复杂的病理改变。

5. 脾肾两虚,风邪乘虚而入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在慢性肾脏疾病中,脾肾功能多已受损。脾肾功能不足,则正气亏虚;正气亏虚,则风邪易于乘虚而入。风邪内侵,既可进一步损伤脾肾功能,又可与其他邪气相互作用,形成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

(四)结语

周锦明的风邪理论与慢性肾脏疾病病因病机的阐释,为中医诊治慢性肾脏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强调风邪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外感风邪、内生风邪以及兼夹他邪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二、湿热瘀阻理论说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慢性肾脏疾病是一类复杂且多发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常涉及多个脏腑功能的失调。周锦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湿热瘀阻型慢性肾脏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以下旨在探讨周锦明关于湿热瘀阻理论与慢性肾脏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湿热瘀阻理论概述

湿热瘀阻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湿、热、瘀三种病理因素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复杂病理过程。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影响脏腑功能;热邪炽盛,易伤津耗液,扰乱气血运行;瘀血则阻滞经络,影响气血流通,进一步加重脏腑损伤。在慢性肾脏疾病中,湿热瘀阻往往贯穿疾病始终,成为疾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二)慢性肾脏疾病病因

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药物损害等。周锦明认为,虽然各种病因均可导致肾脏受损,但其核心病机多与脾肾两虚、湿热瘀阻密切相关。

1. 脾肾两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充养先天之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脾肾功能强健,则水液代谢正常,精微物质得以封藏。若脾肾两虚,则水液代谢失常,精微物质外泄,形成蛋白尿、水肿等肾脏疾病表现。此外,脾肾两虚还易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2. 湿热内蕴 湿热之邪既可外感而来,亦可内生。外感湿热多因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良等因素所致;内生湿热则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之邪稽留体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3. 瘀血阻滞 瘀血是慢性肾脏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之一。一方面,湿热之邪可煎熬血液,形成瘀血;另一方面,脾肾两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气虚无以行血,亦可形成瘀血。瘀血阻滞经络,影响气血流通,进一步加重肾脏组织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

(三)慢性肾脏疾病病机

慢性肾脏疾病的病机复杂多变,但湿热瘀阻是其核心病机之一。周锦明认为,湿热瘀阻型慢性肾脏疾病的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湿热瘀阻,损伤肾络 湿热之邪与瘀血相互交织,阻滞肾络,影响肾脏的气血运行和物质代谢。肾络受损,则精微物质外泄,形成蛋白尿;同时,湿热瘀阻还可导致肾脏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2. 脾肾两虚,正气不足 脾肾两虚是慢性肾脏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脾肾功能强健,则正气充足,能够抵御外邪侵袭;若脾肾两虚,则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加重病情。此外,脾肾两虚还可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进一步加重湿热瘀阻的病理过程。

3. 虚实夹杂,证候多变 慢性肾脏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候。如湿热内蕴与脾肾阳虚并存,形成寒热错杂证;湿热瘀阻与正气不足并存,形成虚实夹杂证。这些复杂证候的出现,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

4. 因虚致实,因实重虚 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因虚致实”和“因实重虚”是常见的病理变化过程。脾肾两虚导致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和内生湿热瘀阻的病理因素影响;而湿热瘀阻的病理因素又可进一步加重脾肾两虚的病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

(四)结语

湿热瘀阻理论在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据重要地位。周锦明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对湿热瘀阻型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瘀血阻滞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核心病机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

三、脾肾两虚理论说

在中医理论中,脾肾两虚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其深刻影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周锦明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肾两虚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与阐述。以下旨在基于周锦明的临床实践,系统阐述脾肾两虚理论与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脾肾两虚理论概述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滋养全身;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司二便,对全身脏腑起着重要的温煦和濡养作用。脾肾两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当脾肾功能失调,出现脾肾两虚时,机体水液代谢失衡,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周锦明指出,脾肾两虚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尤为常见,其病机复杂,涉及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感六淫、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多方面因素。其中,肾虚为本,脾虚为标,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疾病的发展。

(二)慢性肾脏疾病病因病机

1. 肾虚为本 周锦明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的根本内因在于肾虚。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对全身脏腑起着温煦和濡养作用。当肾之精气不足,肾阴肾阳失衡时,机体代谢功能下降,水液代谢失衡,湿浊内生,从而引发或加重肾脏疾病。

具体而言,肾虚可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及肾阴阳两虚等多种类型。肾阳虚者,温煦失职,气化无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内停,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肾阴虚者,阴不制阳,虚火内生,灼伤津液,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状;肾阴阳两虚者,则兼见上述两种症状。

2. 脾虚为标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滋养全身。当脾功能失调,运化失职时,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气血,反而聚湿生痰,形成湿浊之邪,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同时,脾虚还可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周锦明指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多伴有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困重等。这些症状虽非肾脏疾病所特有,但往往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重肾虚;而肾虚又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脾肾两虚的病理状态。

3. 外感六淫与情志内伤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外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下降时,易受外邪侵袭,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特别是湿邪,因其重浊黏滞,易困阻脾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进而加重肾脏负担。

情志内伤也是慢性肾脏疾病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中医认为,情志过极可伤五脏。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可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脾肾两脏的功能。

4. 劳倦过度与药物损害 劳倦过度是导致脾肾两虚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度劳累可耗伤气血,损伤脾肾两脏的功能。特别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群,更易出现脾肾两虚的症状。

药物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可损害肾脏功能,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或加重。这些药物在损伤肾脏的同时,往往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脾肾两虚的病理状态。

5. 虚实夹杂与寒热错杂 周锦明强调,慢性肾脏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理状态。一方面,患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表现为虚证;另一方面,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滞留体内,形成实证。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使得疾病缠绵难愈。

同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还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一方面,肾阳虚导致阳气不足,表现为寒象;另一方面,湿浊内蕴、瘀血阻滞又可化生内热,表现为热象。寒热错杂的病理状态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三)结语

周锦明对于脾肾两虚理论与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见解。总结而言,脾肾两虚作为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病机,其形成与发展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感六淫、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及药物损害等。其中,肾虚为本,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内因,而脾虚为标,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加剧了疾病的发展。

周锦明特别指出,慢性肾脏疾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理状态,这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具挑战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补肾健脾、扶正祛邪、调和寒热等中医治疗方法,以恢复脾肾两脏的正常功能,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此外,周锦明的临床实践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及滥用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保护脾肾两脏的功能。

综上所述,周锦明的脾肾两虚理论与慢性肾脏疾病病因病机的阐述,不仅丰富了中医肾病学的理论内涵,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四、伏邪温病说

伏邪温病,作为中医温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远流长,对于理解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深入阐述了伏邪温病的内涵及其与慢性肾脏疾病之间的关联,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伏邪温病的概念

伏邪温病,顾名思义,是指外邪侵入人体后,未能即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待时而发的一类温病。这类疾病初起时,多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如灼热、烦躁、口渴、小便赤黄、舌红苔黄等。其发病特点在于病机的复杂性和病程的迁延性,往往与患者的体质、外邪的性质及伏藏的部位密切相关。

(二)伏邪温病的病因病机

1. 病因 伏邪温病的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二是内伤正气不足,即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导致外邪易于侵入并潜伏。这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伏邪温病的发病基础。

2. 病机 伏邪温病的病机复杂多变,但核心在于“邪伏”与“正虚”。外邪侵入人体后,若正气充足,则能即时祛邪外出;若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伏藏于体内,待时而发。在潜伏期间,邪气可能与体内正气相互斗争,形成“邪正相持”的局面。当正气进一步虚弱或遇到特定的诱发因素(如劳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时,邪气便可能乘虚而发,引发温病。

(三)伏邪温病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关系

周锦明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伏邪温病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或潜伏期,可能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体内已存在伏邪。随着病情的发展,正气逐渐虚弱,邪气得以乘虚而发,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1. 伏邪致病的特点 在慢性肾脏疾病中,伏邪致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隐匿性:伏邪潜伏于体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难以察觉。

(2)迁延性:一旦发病,病情往往迁延难愈,反复发作。

(3)复杂性:伏邪致病往往涉及多个脏腑,病机复杂多变。

(4)难治性:由于病情迁延且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

2. 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

(1)肾虚为本:周锦明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的根本病因在于肾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生髓通脑,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水液代谢等密切相关。肾虚则导致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2)湿邪为患:湿邪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湿邪既可外感而来,亦可内生而成。外感湿邪多因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良等所致;内生湿邪则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等密切相关。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困阻脾胃。在慢性肾脏疾病中,湿邪往往与肾虚相互作用,形成湿浊内蕴、脾肾两虚的病理状态。

(3)瘀血阻络:瘀血阻络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另一个重要病理机制。瘀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虚脉道失养、外伤内损等。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由于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等原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形成瘀血阻络的病理状态。

(4)正虚邪恋:正虚邪恋是慢性肾脏疾病病程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正气不足,导致邪气易于乘虚而入;而邪气一旦侵入体内,又进一步损伤正气。这种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尤为突出。患者往往表现为体质虚弱、易感外邪、病情反复发作等。

五、属实非虚说

在中医的浩瀚学海中,周锦明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其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独到见解与治法,更是体现了中医“属实非虚,辨证施治”的精髓。以下将重点探讨周锦明关于慢性肾脏疾病病因病机的理解,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属实非虚理论的内涵

周锦明在临床实践中,始终秉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尤其重视“属实非虚”理论的运用。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认识到病理实邪(如瘀血、湿热、风湿等)的客观存在,又要兼顾机体正气(如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盛衰变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疾病的复杂病机。

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周锦明认为“本虚标实”是其临床病机的重心。其中,“本虚”主要指脾肾两虚,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标实”则包括瘀血、湿热、风湿等病理因素,是疾病发展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形成了慢性肾脏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特点。

(二)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

1. 病因多样性 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之因,也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之伤。在周锦明的临床实践中,他发现许多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有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疾病史,如长期劳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正气受损,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为病邪入侵提供可乘之机。

此外,现代医学治疗中的药物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诱因。周锦明指出,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虽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往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不同部位的反复感染,进而加重病情。这些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在中医看来,也属于“药毒”范畴,可损伤正气,诱发或加重肾脏疾病。

2. 病机复杂性 慢性肾脏疾病的病机复杂多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脾肾两虚为核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慢性肾脏疾病中,脾肾功能受损是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病机。肾藏精,主水液代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当脾肾功能受损时,精微物质不能正常化生和输布,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水肿等。

(2)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慢性肾脏病病程长,病邪久羁,往往导致正气亏虚与邪气内盛并存,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同时,由于病邪性质的不同,又可出现寒热错杂的病理表现。如阳虚则生内寒,表现为面色苍白、肢冷、舌苔白、脉迟等;而余邪热毒蕴结未清,则可见咽痛、尿黄、苔黄等火热内蕴之症。这种虚实寒热错杂的病理特点,使得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3)瘀血内阻,肾络不通:瘀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周锦明认为,瘀血既可由气虚、阳虚等正气不足所致,也可由湿热、风湿等邪气内阻而生。瘀血内阻,肾络不通,则水液代谢更加失常,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同时,瘀血还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与其他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4)风湿瘀阻,缠绵难愈:风湿之邪易袭人体下部,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在慢性肾脏疾病中,风湿之邪往往与瘀血互结,形成风湿瘀阻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不仅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还可引发或加重其他并发症,如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风湿瘀阻的存在,使得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

综上所述,周锦明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以脾肾两虚为核心,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瘀血内阻、风湿瘀阻为主要病理表现。这些病理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慢性肾脏疾病的复杂病机。因此,在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时,必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灵活运用属实非虚理论,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目的。 OxizQ32l6O4JAyAuHsu4EStWfaxpJ2h/imteI6UFbhwAC35wtAvFHE9WjPga5R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