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初心医途篇

一、立志学中医

在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他们的坚韧不拔和矢志不渝,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医学篇章。周锦明,这位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贫寒之家的学者,便是这样一位以非凡毅力和深邃情怀,踏上中医救人济世之路的杰出代表。他的故事历程跌宕起伏,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奋斗历程,也映照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的缩影。

(一)贫瘠土壤中的坚韧幼苗

1942年12月,周锦明诞生于南汇县大团镇一个普通而困窘的家庭。那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多数食不果腹,民生凋敝。对于这个新生命而言,生活的起点并不平坦,但他却像是一株顽强生长在贫瘠土壤中的幼苗,自小便展现出了坚韧与乐观的品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相继出台,其中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建立,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阳,照亮了无数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周锦明便是这温暖政策下的受益者之一。他深知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此倍加珍惜。白天,他穿梭于教室与田野之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放学后,他又化身家中的小劳力,割草拾柴,以微薄的劳动成果补贴家用;夜幕降临后,他那份对知识的渴望让他自觉地埋头苦读。

寒暑假期间,当同龄的孩子或许正享受着假期的欢愉时,周锦明却已踏上了打工的征途。无论是炎炎烈日下的农田,还是寒风凛冽的街头,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这些经历,虽然艰辛,却也在无形中磨砺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为他日后的医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偶然中的必然:中医情缘的萌芽

在中学时期,周锦明以其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异成绩,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许多人都认为,他未来的道路必将指向理工科的高等学府。然而,命运却在他高二那年悄然转折,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一个充满忧虑与无助的日子,同班好友的姐夫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医院的冷漠与无力,让周锦明和他的好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亲戚提出了请中医郎中的建议,这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当那位郎中步入病房,凭借望、闻、问、切的传统医术开出药方后,患者的病情奇迹般地开始好转,最终康复出院。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周锦明的心灵,让他看到了中医的神奇与伟大,也激发了他学习中医、救死扶伤的强烈愿望。

(三)志存高远,逐梦中医殿堂

自那以后,周锦明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学习中医的种子,他暗暗发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用自己的医术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与希望。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在学业上保持优异,还开始自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阅读了大量古代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试图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1961年,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准备,周锦明以第一志愿高分考入了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正式踏上了中医学习的征途。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经典方剂到针灸推拿,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通。他深知,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需要用心去感悟,用爱去传承。

(四)医者仁心,传承中医精髓

岁月流转,周锦明在上海中医学院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毕业后,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医德,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他不仅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积极参与中医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他看来,中医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的健康理念。他坚持“上工治未病”的原则,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与赞誉。同时,他也深知中医传承的重要性,经常通过讲座、义诊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中医知识,培养更多热爱中医、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人。

(五)追求梦想,书写精彩人生

周锦明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梦想、奋斗与奉献的传奇。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于追求,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他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让我们更加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周锦明一样,以医者仁心,守护生命,传承中医精髓,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勤学苦读的大学生活

在那悠长而充实的岁月长河中,有一位青年,以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学苦读的精神,在贫困的桎梏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段关于周锦明6年大学生活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对知识与梦想不懈追求的赞歌。

(一)家贫志坚,勤以立身

周锦明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物质的匮乏并未成为他追求梦想的绊脚石,反而成为了他磨砺意志、锤炼品质的磨刀石。自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就深知,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自我超越的马拉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的寒暑假几乎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没有华丽的旅行,没有悠闲的休憩,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他穿梭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点点星光,无论是修补道路、整理操场,还是协助修缮教工宿舍,他总能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种子。这份勤勉,不仅为他赢得了生活的基本所需,更让他学会了自立自强,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含义。

(二)嗜书如命,以学为乐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书籍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新书价格高昂,对他而言是奢侈的享受,于是他练就了一双慧眼,常去福州路的旧书店,在那片堆满岁月痕迹的纸张间,寻找知识的宝藏。一张张泛黄的书页,承载着他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每当他发现一本心仪已久的旧书,他的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喜悦,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此外,他还利用假期时间,为老师们抄写医案、誊写新书底稿,这不仅为他赚取了微薄的收入,更让他有幸提前接触到医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拓宽了学术视野。1963年的那个暑假,他与中药教研组的叶显纯老师并肩作战,一字一句地誊写了50多万字的《中药学》书稿,这份经历,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学海无涯,乐在其中

在学业上,他更是以勤奋著称,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学霸”。然而,他并未因此自满,反而更加乐于助人。每当考试临近,他的身边总是围满了求教的同学,他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老师”。这份无私与热情,不仅帮助了同学,也让他在传授与交流中巩固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他深知,学习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他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享受着知识传递带来的快乐。

(四)师恩难忘,情深意长

在他的大学生活中,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内科的黄文东老师、胡建华老师,金匮教研组的金寿山老师,以及诊断教研组的蔡中慧老师,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在他的记忆之中。课业之余,他常常主动到老师们身边请教,无论是学术上的困惑,还是人生中的迷茫,老师们总是耐心地倾听、悉心地指导。在龙华医院抄方、聆听病案分析的日子里,他更是受益匪浅,不仅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深刻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他协助老师们整理医案、总结验方,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也让他对中医药事业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

(五)情投意合,共赴岐黄

在这段求学之路上,他还收获了珍贵的爱情。连华,一位同样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女同学,成为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伴侣。他们共同复习、探讨学术,彼此鼓励、相互扶持,在知识的海洋中携手前行。最终,两颗年轻的心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紧紧相连,他们结为连理,共同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为探索岐黄之术、救治苍生而努力奋斗。连华在中医药治疗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而周锦明也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校园里流传的佳话,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梦想、勇往直前。

(六)勤奋努力,创造辉煌

回望那段六年的大学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正是这份艰苦,铸就了周锦明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周锦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怀梦想、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而他与连华的爱情故事,更是为这段奋斗历程增添了一抹温馨与浪漫的色彩。

三、行医之路的艰辛

(一)行医之路的艰辛与辉煌:双医伉俪的岐黄征途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学毕业的钟声不仅敲响了知识与梦想的乐章,也为一对年轻的夫妇——周锦明与连华,铺就了一条通往未知而又充满挑战的行医之路。他们被时代的洪流引领至湖南,一个在地理上遥远,却在心灵上深深烙印的地方,从此开启了他们携手并进的医疗生涯。

(二)初到异乡,点亮希望之光

周锦明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对中医药学的深刻理解,踏入了兵工部343厂职工医院的大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有限的医疗资源,他没有丝毫退缩。相反,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医院的中医药发展之路。他深知,在这片土地上,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手段,更是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于是,他着手创建了中药房、中药炮制加工室,这些设施如同一块块基石,奠定了医院中医药事业的基础。

他灵活运用针灸、推拿、拔火罐等传统疗法,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对于闭合性骨折这样的棘手病例,他更是独辟蹊径,利用树皮、胶布筒等简易材料制成小夹板进行固定,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在他的努力下,“一根针、一把草”的新医药运动在厂里蔚然成风,中医药的神奇疗效逐渐赢得了工人及领导的广泛赞誉。

(三)逆境中的坚守与突破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在一次切草药的过程中,周锦明不慎切掉了右手第二、三、四手指的第一节,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挫折。面对伤残,他没有沉沦,反而以更加坚韧不拔的意志投入防治疾病的工作中去。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手中的刀可以失去,但心中的信念与责任绝不能丢弃。

在妻子连华的支持与陪伴下,周锦明克服了重重困难,继续为患者的健康奔波。3年后,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连华也调入了343厂职工医院,两人终于得以并肩作战,共同在岐黄之路上奋蹄迈进。他们一个专攻肿瘤治疗,运用中医药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个则在中医药治疗肾病方面深耕细作,同样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四)回归故里,续写辉煌篇章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到了1986年。周锦明夫妇带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回到了上海——这座他们梦开始的城市。在这里,他们继续在中医肾病领域深耕细作,参与了上海市中医肾病组的学术活动,与同行共同探讨中医肾病的防治策略。

1988年,在全国中医肾病学组兰州会议上,周锦明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深厚的专业功底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此后,随着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上海中医肾病委员会的更名与改组,周锦明更是被委以重任,担任副主任委员一职。他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与使命,更加努力地投身于中医肾病事业的发展之中。

1992年底,在亭林医院首次举办的上海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上,周锦明不仅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还积极推动中医肾病在上海郊区的发展。他深知中医药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因此他总是乐于与年轻医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鼓励他们在中医肾病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五)引领潮流,铸就学科辉煌

1993年对周锦明而言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调入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任副院长并兼任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严世芸教授的倡导下,他主办了多次全市性中医工作联席会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吴银根院长的支持下并在陈以平教授的帮助下,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建立了上海郊区第一个血液透析室。这一创举不仅填补了当地的医疗空白,更为广大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医院肾病科也在周锦明的带领下逐渐发展成为区、市的重点学科,在中医肾病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六)荣誉加身,不忘初心

从1993年起周锦明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与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些荣誉只是过去式,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继续为中医肾病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来时路,周锦明与连华这对双医伉俪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从湖南到上海的广袤土地,见证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在岐黄之路上书写更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篇章。

四、胸存济世技更精

周锦明在行医道路上,一直胸存济世之志,技艺精湛,心系患者福祉。他的故事,是关于责任、创新与传承的生动诠释,是医学人文关怀与现代医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一)初心如磐,志在解患

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周锦明便立下宏愿,要以精湛的医术和无尽的爱心,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希望。在日常繁忙的诊疗工作中,他亲眼看见了肾病患者因误诊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遗憾,更深刻体会到了终末期肾病患者那份难以言喻的绝望与无助。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促使他不断思考、探索,誓要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为肾病患者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命之路。

(二)精研古方,创新求变

2002年,当大多数人开始享受退休生活的宁静与闲适时,周锦明却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继续深耕肾病领域,以实际行动回应患者的呼唤。他深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针对肾病这一复杂多变的疾病,更需挖掘古方精髓,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于是,他对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总结,针对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精心研制出一系列疗效显著的中药方剂,如“消白一号”“消血一号”及“消肿一号”等,这些方剂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在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此外,针对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尿酸性肾病等特定类型的肾病,周锦明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量身定制了“糖肾方”“狼肾方”“紫肾方”及“尿酸方”等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精准施治,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康复希望。

(三)晚期肾病,益肾解毒

面对肾病晚期患者,尤其是已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的患者,周锦明深知,延缓肾衰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当务之急。为此,他深入研究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益肾解毒汤”这一方剂。该方剂集补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于一体,旨在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清除体内毒素,改善肾脏微循环,从而有效延缓肾衰进程。经过系统观察与治疗,益肾解毒汤的临床效果令人瞩目,不仅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更被上海市局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重点科研课题,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薪火相传,匠心独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锦明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更多肾病患者受益,必须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于是,在2015年,他被推荐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正式开班带徒,成立了“周锦明工作室”。在这里,他不仅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更注重培养年轻医师的医德医风,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022年,对于周锦明而言,是收获与荣耀并存的一年。他荣获了“第五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并获批了“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医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肾病事业传承与发展的高度认可。在他的带领下,这一项目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旨在通过整理、挖掘、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更多肾病患者带去生命的曙光。

(五)深耕细作,大医精诚

周锦明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医人“大医精诚”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以胸存济世之志,技艺精湛之能,为肾病患者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周锦明及其团队将继续在中医肾病领域深耕细作,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e4kLgAcQEJouXhUZ9ggqyMnqNn6j5S3UP9omlNIRdw0kSBuuNxb+M2AKOOACMA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