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术思想

一、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对一些疑难复杂性疾病,杨华通过详审细察,辨析病证,结合西医学理论,提炼中医主症,分析和研究其病因病机、患者体质属性及对疾病的反应性,把握病势进退顺逆,准确辨证,以达到治病求本的效果。同时,在实践中,杨华还不断调整思路,灵活治疗随社会变化、疾病谱改变,所产生的复杂或变异性疾病。

二、中西医合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的相互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临证治病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目前临床上所进行的各种检查,多数为局部性。治疗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有的疾病可以局部治疗,有的疾病则需采取综合措施。因此,医师的临床思维应是综合的、全面的,考虑分析问题也应是多方面的。通过西医学手段,辨识疾病。而辨证则是对疾病特定阶段的总结,综合了病性、病位、脏腑气血阴阳情况等。如对胃病的诊治,需要详询病史,四诊合参,有必要让患者做相关检查,证实具体病位所在,明确病变性质,是炎症、溃疡、萎缩,还是肿瘤。病变的早期,不借助于这种微观的局部观察,单靠中医宏观辨证,所做的总体判断和预后评估是有限的。中西医合璧,相互弥补,将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单元思维和呈非线性表现的哲学多元思维相互整合,构建新的整体医学观。

三、突出杂病辨治重脾胃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密切相关,如脾胃功能紊乱,可以导致他脏病变,脾胃功能的康复,又有利于他脏病变的痊愈,因此他脏的病变亦常以调治脾胃为法。肺病日久,气阴不足,可以用培土生金法,俟气充足则其病自愈;饮伏痰阻,咳嗽喘逆之证,宜治咳必先治气,治气必先治痰,脾为生痰之源,临床上可通过调理脾胃达到治疗咳喘的目的。又肾主水,脾属土,肾病水泛之证常可用土能制水之法,用培土健中之剂,以收气行水化之功。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心血不足则怵惕不安,夜不能寐,健脾则能生血,营血充足,则心病愈矣。又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证,更应以调治中州为法。肝性喜动,得脾土之抑制,赖营血之柔润,则肝木自平。凡遇久病,脏腑气血受损,治宜辨其体质属阴属阳,分别治以阳虚治脾,阴虚治胃,使中气足,胃纳强,诸病自然渐愈。所以逢治沉疴、症情复杂者,以“上下交病治其中”之法,分别采用培中土、运大气、保元真、救气阴等法,立足于顾护脾胃之气,培中土,扩充了“三焦病证”在临床诊治中的运用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四、强调脾胃病应肝、脾、胃同治,调气、理血并用

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强调肝、脾、胃同治,调理、气血并用为法。脾胃的升降有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脾胃为气机之枢纽,胃为多气多血之府。如慢性胃炎的治疗,应注意气机升降出入及活血化瘀的灵活运用:①胃在生理上重降,治疗上重通。②重视胃的生理特性,通降胃气,脾胃分治。③注意脾胃为气机之枢纽,胃为多气多血之府,气滞可以影响血液运行,久病入络,久病留瘀,强调调理气血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故理气活血法在临床各型中均需运用。

具体来说,运用升清降浊,疏肝清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补气提陷,佐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养血柔肝散结法,治疗肝硬化;疏肝扶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佐理气顺腑法,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或大便泻下;养阴清热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是升陷和法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BiDTdtGQ9xtUrbRUn80yjs8pXAYeuyio+XaNKwDAL6OA8QFDPBxO1bBNvgUj/x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