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用方心得

类方是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的集合。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一方,专治者名曰主方。而病又有几种,每种亦有主方。”另:“盖方之治病有定,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句堪称《伤寒杂病论》的灵魂,明确提出病的传变,很难完全把它归纳成几个方证,病是无定的,而方治病是有定的,每一张方的治疗目标是清楚的,所以归纳总结类方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

(一)麻黄汤临床应用

麻黄汤是治疗太阳病伤寒证的主方,是经典的辛温解表方。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杏仁降利肺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应用】

(1)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用于肺气闭阻所致的少尿或无尿症,通过宣肺而达到利尿作用。肺主水液的宣发肃降,宣发到皮肤变为汗液,肃降到膀胱随尿排出,通过宣肺而通利小便。小便过少时,可改用五苓散加强膀胱气化功能,对感冒引起的急性肾炎效果较好。

(3)用于多种无汗性顽固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皮肌炎、硬皮病等。①银屑病,特点是夏天病轻,秋冬病重,汗后多可向愈,不出汗则病多重。麻黄汤与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合用,既开又泻,且可活血,治疗银屑病效果良好。②皮肌炎,为以皮肤受累和肌肉疼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老年患者由于恶血痹阻日久,津血失于濡养,导致肌肉萎缩。属于中医痹证中的“皮痹”或“肌痹”范畴。“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皮肤属于太阳病,故可选太阳病的主方麻黄汤开表宣通,攻逐恶血。本方辛温驱寒,苦温治燥,治疗皮肌炎伴有恶寒发热、身疼痛/肌肉疼痛、无汗为主症者效佳。③硬皮病,以皮肤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为特征,好发于女性,是以皮肤干燥、无汗、恶风、脉浮为主症的皮肤病。运用麻黄汤可温经散寒,和营开卫。

(4)风寒内闭,寒凝闭阻导致的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中医属刚痉者)。

(5)用于麻黄体质的肥胖者,有减肥的作用。对于麻黄体质者,无汗是使用麻黄汤的指征,且要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光泽,是否脉浮紧有力等。

(6)有汗出、体弱、产妇、疮家、淋家、亡血家等均不宜使用麻黄汤。

【使用注意】 一是麻黄汤不宜空腹服。二是中病即止。三是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四是要正确使用剂量。

(二)麻黄汤类方临床应用

1.葛根汤

【组成】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用】 开表逐邪,调和表里。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等。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见鼻塞流涕、头昏脑胀、关节酸痛,可趁热服用葛根汤,汗出即愈。

(2)用于颈椎病(中医属刚痉者),表实证无汗恶风(寒),表现为项背强

(3)用于泄泻病,即大便次数增多或稀薄(区别于误下变证所致的邪陷下利证),伴有表邪不解,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泄泻病属太阳、阳明合病,外邪盛于体表,表闭邪不外泄而内迫于里,而见泄泻者。

(4)用于痤疮,见体格壮实,脸色黝黑,形体粗壮,痤疮可遍及面部及后背,合并有丘疹、结节、脓疱,甚至有窦道者。女性如伴有多毛、闭经,可用葛根汤合用桂枝茯苓丸或葛根汤加大黄、川芎。

(5)用于突发性耳聋,针对风寒外袭耳窍闭阻或失养所致者,可加用川芎、丹参以散寒活血通窍;用于大便干结、身体比较壮实者,可加大黄。

(6)用于过敏性鼻炎,通过葛根汤的兴奋作用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过敏的发生概率,常配伍川芎、辛夷花、苍耳子。

(7)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该病是以稀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症见月经稀发或闭经、慢性无排卵、不孕、多毛及痤疮等。可用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合当归芍药散。

(8)用于提神醒酒,可解酒毒、促进酒精代谢、缓解酒后不适。另外女性性欲低下,可用葛根汤配伍甘姜苓术汤。

(9)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可生津舒筋,缓急解痉。《金匮要略》载用于“口噤不得语”,用葛根汤。

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曾说:“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重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纳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入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之方。东垣、易老谓葛根是阳明经主药,误矣。”

本方是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而成。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汤症见项背强者,加麻黄不仅仅使主治的方向由汗出变为无汗,其使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发汗的狭义空间。麻黄本身的使用范围非常宽广,与桂枝相配伍,则方剂的作用更加趋向于表层,再配以葛根之“升”,无疑使本方的走上趋势显得特别突出。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炙)二两,石膏半斤(碎,绵裹)。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

(1)用于肺热咳喘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为外感风邪,邪陷入肺,肺热壅盛者。减少石膏的用量,加大麻黄的用量,则以宣肺闭为主,既可用于风寒化热入里,内热外寒证,也可用于风热犯肺证。如有胸闷、痰黏稠,加小陷胸汤。对喘、咳、痰三症的处理思路:若黄稠黏痰者用麻杏石甘汤,若吐痰稀白泡沫者选用小青龙汤,介于二者之间选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方。

(2)用于麻疹,患儿出现身热烦躁、咳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盛者。

(3)用于痤疮,主要用于年轻体壮者,痤疮有脓、唇红、舌红苔黄厚、脉滑或滑数。

(4)用于小儿遗尿,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唇红、舌边红属于肺热者。肺气不宣,膀胱开合失司,可加露蜂房。

(5)用于便秘,肺热肠燥引起的便秘,这种便秘单用泻下药也可缓解,但易于复发。

【使用注意】 风寒咳喘,非本方所宜。

麻杏甘石汤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临床上要注意辨别麻杏甘石汤体质。一般来说体质状况比较好,其面部和眼睑部可见到轻度浮肿貌,咯痰、鼻涕比较黏稠,口干、口苦,又不容易出汗,或者出汗量很少。杨华还常用本方治疗脾胃病中由肺热肠燥引起的便秘。

3.射干麻黄汤

【组成】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用法】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 外散风寒,内化水饮。主要用于外寒内饮咳喘,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临床应用】 射干麻黄汤应用非常广,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中老年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射干麻黄汤始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本方证为寒饮相搏之哮喘,多由外邪所诱发,触动内伏于肺之痰饮,痰气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气道挛急,呼吸喘促,喉间痰鸣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作性疾病。治疗重在发表散寒,开痰平喘,温肺化饮,安中扶正。

解表化饮功效上要注意与小青龙汤鉴别:射干麻黄汤用于风寒表证轻、咳喘,宜用于老、弱、小者。小青龙汤用于风寒表证重、急发咳喘(较重),宜用于青、壮者,不宜久用。麻黄配桂枝、细辛,发汗力强。如有热象,见痰黄,或黏稠难咯,或舌质鲜红,加清热化痰药黄芩、鱼腥草。

肺为娇脏,外感寒邪,寒束卫表,肺失宣降,而发咳喘。须用辛温解表之品,有表证者当先解表,以防病邪内侵,加重病情。哮因痰起,痰为哮根,痰浊结聚,沉潜不去,留伏肺系,内外相因,寒痰上迫于肺,气道狭窄,通气不利。“欲降肺气,莫如治痰”。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的法则,须治以苦辛去壅,泄满降逆之品。寒饮内停,闭塞肺气,故“咳而上气”。痰饮与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蒸化以致水液停聚有关。饮属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散,故治饮当以温通振奋阳气,调畅气机之品。脾胃同居中焦,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大枣、生姜和胃健脾,培补中宫,气充血旺。虚则补其母,脾土健则肺金得养,正气足则邪去。

杨华强调,本方需要注意加减运用,如寒饮阻肺明显者,去生姜改干姜而治,盖干姜能温中,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运行如常,则饮邪消散,干姜与细辛相配更加强温肺化饮之功;如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紫苏子、炒莱菔子降气涤痰;哮喘发作呈持续状态者,加全蝎、广地龙、川芎化瘀通络,解痉定喘;冷哮咳喘,背部怕冷,痰白而黏者,加金沸草以助降气化痰,配椒目、生艾叶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平喘;大便不畅,脘腹胀满,舌苔白厚者,加全瓜蒌、生白术、炒枳壳通腑降逆,化痰平喘;喉中痰鸣,声如拽锯明显者,加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降逆气、坠痰涎,《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龙骨善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与牡蛎并用,“为治痰之神品”,三药镇肝潜阳以息风解痉,补肾纳气以平喘;病久阳虚,喉中痰鸣,声低息微,汗出肢冷,脉沉细者,加山茱萸,张锡纯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配补骨脂暖丹田、壮元阳、温肾逐寒、敛气止脱,可以补火以生土,使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蛤蚧味咸性平,属血肉有情之品,益肾填精,补肺气,温肾纳气力雄,能纳气归元,止咳平喘。

二、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杂病论》群方之首。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 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太阳病:“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2)虚寒腹痛证:中焦虚寒,症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喜温喜按,心悸,脉虚弱无力。气血虚、脘腹脉络失荣的虚寒腹痛证,用桂枝汤倍加芍药、饴糖,为小建中汤。

(3)产后身痛证(产后中风证):《伤寒杂病论》第62条:“发汗后(误汗变证),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新加汤用以治营表虚寒,身体疼痛。凡产后出现汗出、恶风、身体疼痛、脉缓者均可使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

(4)虚汗证,体表气虚,营卫不和:小建中汤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汤,可治疗肺脾虚损、自汗。

(5)漏汗证,阳虚液脱(误汗变证):症见汗漏恶风,尿难,四肢拘急,用桂枝汤加附子,补阳敛汗。

(6)奔豚证: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引发奔豚。用桂枝加桂汤,表虚伴有奔豚,用桂枝温通心阳,心阳镇摄,使下焦水邪不能上冲。

(7)其他:颈椎病(柔痉),表虚,用桂枝加葛根汤。荨麻疹(寒性荨麻疹),用桂枝汤加当归、丹皮、紫草。面神经麻痹,表虚证出现的口眼歪斜,用桂枝加葛根汤合牵正散。心血管神经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之阴阳俱虚,不能阳固阴守者,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的龙骨、牡蛎,抑阳亢,下交于阴,桂枝启阴气,上交于阳,平衡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伴有情绪紧张明显者多加四逆散。

另外,临床注意辨别桂枝体质。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一般无浮肿。

【使用注意】 伤寒表实证、酒客、内痈患者忌服。

三、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

(一)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热入血室证,症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临床应用】

(1)少阳病:小柴胡汤为《伤寒杂病论》少阳病之主方,仲景用小柴胡汤主治少阳受邪,经腑不和证。少阳相火主枢,居“人身之半表半里”,为水火气机升降出入之道。所以有关水火气机问题和涉及肝胆,波及脾胃,影响肺气,累及心神,扰乱肝魂,困扰胃肠,兼有挟痰、挟饮,气滞兼血瘀等病机者皆可考虑小柴胡汤化裁运用。少阳病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邪气交争于半表半里。治疗要抗邪外出,如果邪气向里走,胃虚则邪气入里,胃气津血受到牵制,病邪从表邪入里,变成以内里的津血胃气不和为主,所以《少阳病篇》说“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少阳病处在邪气交争的状况下,外出则进入太阳,内入则进入阳明。须用柴胡配生姜甘草汤养胃气,解表邪,疏利三焦,使津液得下,外邪得出,则病愈。其核心是柴胡重用为君,辅以辛开苦降寒热消补之品。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疏气、黄芩清火、半夏散水、人参补虚、甘草安中、生姜调卫、大枣和营。其核心是柴胡重用为君,辅以辛开苦降、寒热消补之品。全方协同,疏利三焦以和表里,分解水火以平寒热,益气驱邪以定虚实。故能治疗少阳本经病、邪入半表半里之虚人感冒、枢机不利阴阳不顺接之发作有时病、阴阳不和之自身免疫性疾病。

各种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凡见小柴胡汤证“三大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具有其中之一二症者,均可考虑使用。

(2)热入血室、黄疸及内伤杂病见有少阳证:小柴胡汤并治热入血室证、黄疸及内伤杂病见有少阳证者,《伤寒杂病论》113方270条证治中,小柴胡汤治占36条,少阳相火主枢,居“人身之半表半里”,为水火气机升降出入之道。涉及水火气机问题有少阳证者可考虑使用,对于少阳失和证是一张百病良方。热入血室证,为妇女经期,血室(子宫)空虚,感受外邪所致。临床表现见胸胁胀满,肝不藏魂之精神症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以小柴胡汤加赤芍、茜草,另可针刺期门穴或放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有所见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热入血室”特指妇女经期感受外邪,邪热乘虚而入于血室,与血相搏而出现的一组病证。症状主要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白日神志清醒,夜则神昏谵语等。热与血结,邪热内陷,出现小腹胀痛拒按,神昏谵语者,用小柴胡汤合赤芍、丹皮、茜草破其血结,清其内热。

杨华强调治疗“热入血室”需注意:①慎用汗、吐、下法:《金匮要略》曾对“热入血室”的治疗提出勿犯胃气及上二焦的治禁。②防止寒凉太过:“热入血室”最易伤人阴血,一味清邪,则阴易伤,血为寒滞,固结不解。因此,用药上应防止寒凉太过。③注意逐瘀与止血:“热入血室”乃热与血结,每多瘀血,治疗上应注意逐瘀药物的选用。若兼见经来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为瘀血内阻,可用益母草、当归、泽兰、红花以活血调经,疏导化瘀;若冲任不固,或热迫血行,出血较多,可加升麻炭、地榆炭、荆芥炭、三七等止血之品。

(3)虚人感冒:《伤寒杂病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者,非独指少阳病之病因病机,也论虚人外感之病因病机。小柴胡汤是治虚人感冒之佳方。虚人感冒后,不论邪气是否客于少阳,均可以本方运转少阳枢机,匡扶正气以驱除稽留膜理之邪。

(4)半夜磨牙证:伴口臭,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

(5)发作有时之病证:人体有阴阳消长变化规律,一年四季有阴阳消长,一日之中也有阴阳消长,早上6点、中午12点、晚上6点和午夜0点,是四个阴阳交接的关键点。如果阴阳出现不平衡,最容易在这四个时点出现问题,往往会导致一些病症的出现,可通过小柴胡汤转利枢机,调节或顺接阴阳来治疗此类病症。

(6)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机体的成分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发的疾病。小柴胡汤具有调理阴阳、和解枢机、清解胆热、解表祛邪等功效,特别是具有调理阴阳、和解枢机的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性,可考虑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这类疾病。

(7)其他:半夜气短证,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龙骨、牡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合用,疗效较好;桥本氏甲状腺炎也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限性自身免疫病),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改善疲劳、减轻局部压迫感或甲状腺区的疼痛,效果非常显著;口眼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水肿,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某些过敏性疾病,可加荆芥、防风,常见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可用小柴胡汤合白头翁汤治疗。

(二)柴胡汤类方

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变化或与小柴胡汤用药相近的方剂,“以类相从,聚在一起”,称为小柴胡汤类方。所谓柴胡类方,是以柴胡为君药,小柴胡汤为母方,包括经典柴胡类方及衍化柴胡方的一类方剂。

1.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大柴胡汤为主治少阳不解,阳明热结的要方,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临证适用于往来寒热,胸胁胀满或心下满痛,呕吐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苔黄,脉弦数有力者。大柴胡汤证治见于《伤寒杂病论》第103、136条,并见于《金匮要略》,曰:“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既可疏解少阳之邪热,又可透达厥阴之郁阳;臣药黄芩,味苦寒,清少阳之里热;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酸寒收敛,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枳实配伍理气和血,除心下满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逆,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与生姜配伍调理胃气,降逆止呕;大枣与生姜相配,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诸药共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效。全方除和、下二法之外,实寓有清、消之法,是和攻兼施有效之方剂。

【临床应用】

(1)胆石症:临床上胆石症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按之充实饱满,轻按有抵抗感,重按有压痛感,大便干,使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伴舌红,苔黄厚,脉弦者,大柴胡汤加郁金、金钱草、海金沙等。

(2)高脂血症:对于上腹部饱满的高脂血症患者,用大柴胡汤治疗2~3个月后,血脂大部分能下降,尤其是三酰甘油下降效果更明显。

(3)胆道感染:临床表现为整个眼睛发黄,恶心,呕吐,发热,大柴胡汤基础上加茵陈蒿汤,退黄效果更好。

(4)急慢性胰腺炎:症见左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尿淀粉酶高者,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大柴胡汤体质”多见精神饱满、营养较好、体格壮实、颈部粗短、上腹角宽、肌肉坚紧、上腹绷硬、大便秘结。

杨华认为,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大柴胡汤是依据“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少阳之邪未解,又入阳明”而设立的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方剂,此方组方严谨、表里同治、气血并调、寒热并用、散收兼施。临证大柴胡汤证也可见到下利症状,下利而反用大柴胡汤下法,正是“通因通下”的反治之法。大柴胡汤清利肝胆之郁热、通泄阳明之留邪,使肠内浊邪腐毒有所出路,胃肠之气利,则下利自止。临证时,不能拘泥于阳明腑实,而忽视了大柴胡汤治疗下利病证的作用。

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临床运用大柴胡汤,需谨记少阳兼阳明里实的病机,同时掌握大柴胡汤的主症:①往来寒热。②心下急或心下痞硬。③呕不止。④多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⑤脉多弦滑而数,苔多黄腻。正所谓“有是证,用是药”。只有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精准用方,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 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主治胸满,脐部动悸,烦,惊,睡眠障碍,小便不利,谵语,身重难以转侧,苔黄腻,脉弦硬或滑而有力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张经方,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机体多个系统病变。

【临床应用】

(1)失眠、抑郁症:对于胆热内扰,枢机不利,神不守舍所致的失眠、抑郁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有良好疗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清胆泻热,调理枢机,重镇安神作用,可治疗抑郁症表现为怕冷,少语,两眼有神,脉弦,或硬或滑等。另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够改善睡眠。

(2)老年性痴呆症:此症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调理枢机,重镇安神之功,确能改善睡眠,改善心理抑郁及焦虑状态,能增强记忆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痫证:徐灵胎谓“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疲,以治癫痫必效”,用于治疗肝胆气郁,痰火内发而上扰心神,也用于肝神魂不得潜敛所致的癫痫。癫痫发作,多由风痰气逆所致,肝风痰热,气逆于上,壅塞清窍,走窜经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清肝泻热、重镇安神,加石菖蒲、远志、郁金豁痰宣窍,全蝎、天麻息风定痫,多有疗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方以半量小柴胡汤去甘草,可治少阳烦惊谵语证。症见伤寒八九日,胸满,心烦,谵语,惊惕,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伤及正气,使病邪内陷少阳,弥漫全身,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误下后邪陷少阳,经气郁滞,枢机不利则胸满;胆火上炎,兼胃热上蒸,心神被扰,轻则心烦,重则谵语;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决断失职,心神逆乱,故惊惕恐惧;三焦决渎失职,水道不畅,则小便不利;邪气郁于半表半里,内外气机阻滞,阳气内郁而不得宜达,三阳经气不利,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本证涉及诸多脏腑经络,病机复杂,但仍以少阳与三焦为病变中心,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泄热,疏通三焦,镇惊安神。“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可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栀子厚朴汤。

杨华认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包含和解、泄热、镇惊、利饮诸法,治疗兼顾面广。在小柴胡汤变化方中,该方最具特异性的功效是和解镇惊,故后世医家多用于治疗惊、悸、癫、狂之类的精神异常疾病。方中铅丹有毒,须谨慎应用,或用生铁落、磁石、代赭石替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可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癫痫、脑外伤后综合征、高血压病、戒断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3.四逆散

【组成】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

【用法】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用】 调和肝脾,透邪解郁。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胸满,脐部动悸,烦,惊,睡眠障碍,小便不利,谵语,身重难以转侧,苔黄腻,脉弦硬或滑而有力者;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临床应用】

(1)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对肝郁气滞型(腹胀、嗳气、食欲不振),四逆散可调节胃肠动力,缓解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症,四逆散加减可改善肠道敏感性和排便异常,可合用半夏厚朴汤。

(3)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反酸、烧心、胁痛)配合煅瓦楞子、海螵蛸等抑酸药物使用。

(4)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缓解胁痛、口苦,常加金钱草、郁金、黄芩等利胆清热药。

(5)精神神志类疾病:用于手足冷、心悸、多汗等躯体化症状,可疏肝解郁,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低落、失眠。

(6)妇科疾病证属肝郁气滞证:经前乳房胀痛,经血暗,有块者,加当归、香附、益母草调经;乳腺增生,配合夏枯草、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物,缓解乳房胀痛;围绝经期综合征者改善潮热、烦躁、失眠,常合甘麦大枣汤。

(7)心血管疾病合并气滞证:冠心病心绞痛证属气滞血瘀型,加丹参、檀香、三七等活血化瘀药;可用于心脏神经症缓解胸闷、心悸、气短等非器质性症状。

(8)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属肝郁化火型(急躁、手抖、消瘦),配伍夏枯草、玄参、牡蛎;用于糖尿病口干、乏力、腹胀,常加黄芪、葛根、天花粉。

肝胃不和型胃痛,对一些胁痛患者单纯使用四逆散治疗效果不佳时,要注意肝升肺降的气机循环问题,在疏肝解郁的同时加降肺气药如旋覆花、瓜蒌仁之类。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阴虚火旺者慎用。

(三)桂枝茯苓丸

【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

【用法】 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无效加至三丸。

【功用】 活血化瘀,软坚消癥。主治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临床应用】

(1)脾胃病:如萎缩性胃炎等,可改善胃黏膜循环。

(2)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可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改善月经异常、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

(3)男科疾病:如前列腺增生、附睾炎等,通过活血化瘀而改善前列腺及附睾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改善肿胀、疼痛等症状。

(4)皮肤科疾病:如黄褐斑、痤疮等,可调节气血运行,消除炎症,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少色素沉着。

(5)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可改善心脑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6)其他疾病: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可调节内分泌,改善乳腺及甲状腺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增生和抑制结节的生长,缓解局部胀痛。

(四)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行气消胀。主治外感病后,脾虚,健运失司,胃失和降所致的脘腹胀满。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可健脾和胃,行气消胀,调节胃肠功能,改善餐后饱胀、早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理气和胃,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胃部不适,对于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可改善胃脘胀满、隐痛、嗳气等症状;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动力,恢复胃肠功能的平衡,改善腹胀、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2)呼吸系统疾病:常伴有咳嗽、咳痰、胸闷、腹胀等症状,可健脾益肺,理气化痰,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肺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其他疾病:如外科术后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促进胃肠蠕动,减轻放化疗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

(五)葛根芩连汤

【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解表清里。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可清热利湿止泻,缓解肠道炎症,减轻腹泻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属湿热蕴结型,能清除肠道湿热,改善肠黏膜溃疡、糜烂,减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出现的腹泻、腹痛,尤其是伴有情绪因素者,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减轻腹部不适。

(2)呼吸系统疾病:如风热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疏散风热,减轻咽喉肿痛,缓解发热症状;对于痰热蕴肺型支气管肺炎,可清热化痰,减轻肺部炎症,缓解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3)内分泌系统疾病:如2型糖尿病属湿热内蕴证,常伴有口渴、多饮、多食、乏力等症状,有助于清热燥湿,调节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对于有肝郁化火、湿热内蕴表现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可清肝泻火,清热利湿,缓解烦躁、多汗、心慌等症状。

(4)皮肤病:如痤疮、湿疹等以湿热证为主要表现者,能清热燥湿解毒,消除炎症,缓解皮肤瘙痒、红肿、渗出等症状,促进皮损愈合。

杨华认为,黄连、葛根本身都有降糖作用,加大黄、牛膝、肉桂化裁后,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患者。

(六)泻心汤类方临床运用

1.半夏泻心汤方

【组成】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三两,黄连一两。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适用于寒热错杂型胃炎,症见上腹胀满、反酸、恶心等;针对胃胀、嗳气、肠鸣、便溏等症状,可调节胃肠动力和改善消化液分泌功能,尤其适于饮食不节或情绪压力诱发的消化不良。通过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及平滑肌功能,缓解腹泻、腹痛及黏液便,对寒热错杂型结肠炎效果显著。辅助西药治疗可加速消化性溃疡愈合,减少复发。研究表明其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和减少胃酸分泌而发挥作用。

(2)肝胆系统疾病:通过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如降低转氨酶)及调节免疫,延缓肝硬化进程,常配伍疏肝药物如柴胡增强疗效;缓解胆道痉挛和疼痛,促进胆汁排泄,减少胆汁淤积,常与利胆药物联用。

(3)呼吸系统疾病:适用于寒热错杂型慢性支气管炎,可缓解咳嗽、痰多,改善肺功能;通过清热燥湿调节脾胃,减少口腔溃疡复发。

(4)泌尿系统疾病:缓解尿频、尿急症状,抑制细菌生长,改善尿路功能。

(5)妇科疾病:调和肝脾以调节内分泌,缓解经期腹胀、痛经,尤其适用于月经不调与痛经伴有胃肠症状的患者。

(6)皮肤疾病:外洗可减轻瘙痒、红肿,通过抗炎和调节皮肤代谢促进修复。

(7)神经系统疾病:针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证型,改善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失眠,需辨证配伍安神药。

(8)代谢性疾病:部分研究用于糖尿病、高血压的辅助治疗,通过调节整体代谢平衡发挥作用;配合化疗减轻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过敏体质需谨慎;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剂量与配伍,需根据症状加减,如便秘加大黄,胁痛加四逆散,失眠合酸枣仁汤等。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应用以消化系统为核心,逐渐向多系统疾病延伸,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但其使用需严格辨证,结合西医学诊断以提高疗效。

2.甘草泻心汤

【组成】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三两,黄连一两。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功用】 健脾益气,平调寒热,散结消痞。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用于寒热错杂型胃炎,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胃溃疡,症见上腹部疼痛,多在餐后发作,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对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能改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2)口腔疾病:适用于心脾积热兼脾虚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多疼痛明显,可伴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结或溏薄、倦怠乏力等症状;亦可用于白塞综合征,可改善口腔、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等症状,常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红斑结节等表现。

(3)皮肤疾病:可用于脾虚湿盛,湿热蕴肤型湿疹及银屑病等,除瘙痒、红斑、鳞屑等皮肤症状外,多伴有纳差、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

(4)其他疾病:如盆腔炎、阴道炎等属于脾虚湿热下注者,或更年期出现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该方也有一定疗效。

3.生姜泻心汤

【组成】 生姜四两(切),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一两,黄连一两。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兼有水饮食滞的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消化不良,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见胃脘痞满、疼痛,口苦,呕吐黄绿色苦水,嗳气等症状;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腹胀、肠鸣、矢气等症状。

(2)呼吸系统疾病:用于肺脾两虚,痰饮内停,兼见外寒的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咳痰,痰白清稀量多,伴有气喘、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3)其他疾病:对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虚火上炎所致的口腔溃疡,除口腔黏膜溃疡外,常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脾胃症状,生姜泻心汤可通过调理脾胃,引火归元,促进溃疡愈合;肿瘤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反应,证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者,生姜泻心汤可减轻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护胃肠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用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清胃泻火,降逆和胃。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用于胃热炽盛所导致的胃食管反流病,多见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用于急性胃炎,可见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口臭,或伴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用于实热型便秘,可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心烦口干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用于高血压肝胃郁热型,多伴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大便秘结等症状;用于冠心病,可见心胸闷痛、心悸、心烦、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证属痰热瘀阻。

(3)神经系统疾病:用于失眠因饮食不节,积热于胃,上扰心神者,表现为心烦不寐、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大便干结等;用于胃火上炎型头痛,症见头面部胀痛、牙龈肿痛、口臭、便秘等。

(4)口腔疾病:用于口腔溃疡或牙周炎,属胃火炽盛型,可见口腔黏膜溃疡或牙龈红肿疼痛,伴有口渴口臭、大便干结等。

5.附子泻心汤

【组成】 大黄二两(酒洗),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别煮取汁)。

【用法】 上四味,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用】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消化性溃疡,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同时伴有烧心、泛酸、口苦等证属脾胃虚寒,兼胃热内蕴;用于慢性肠炎,症见腹痛、腹泻,便质稀溏或夹有黏液,畏寒肢冷,同时可能伴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湿热表现。

(2)心血管系统疾病:用于冠心病,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同时可能伴有心烦、口苦、舌苔黄腻等痰热之象者。

(3)泌尿系统疾病: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肾阳虚表现,又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等膀胱湿热症状者;用于前列腺增生,见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夜尿增多,伴有畏寒肢冷、会阴部坠胀、阴囊潮湿等症状,证属肾阳不足,兼下焦湿热者。

(4)皮肤科疾病:对于阳虚体质兼郁热的痤疮或湿疹,皮肤可见粉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伴见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四肢不温等阳虚表现者。

(七)附子类方临床应用

1.四逆汤

【组成】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用】 温阳散寒。

【临床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脘冷痛等症状;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可改善腹痛、腹泻、畏寒等症状。

(2)循环系统疾病:用于心力衰竭,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输出量;用于休克,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帮助机体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3)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虚寒证明显时,可温阳散寒,扶助正气,改善虚寒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用于寒性哮喘,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减轻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用于改善阳虚导致的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症状;对于寒湿痹阻型坐骨神经痛,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减轻神经压迫和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

2.真武汤

【组成】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温阳利水。

【临床应用】

(1)循环系统疾病: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可温阳利水,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收缩力,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用于阳虚水泛型冠心病,可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2)泌尿系统疾病: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可温肾健脾,利水消肿,改善肾功能,减轻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3)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可温阳补肾,改善畏寒、乏力、水肿、精神萎靡等症状;用于糖尿病肾病阳虚水肿阶段,能温阳利水,改善肾脏微循环,延缓肾病进展,减轻水肿等症状。

(4)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者,可温阳化饮,减轻肺部淤血和水肿,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用于寒饮伏肺型哮喘,能温肺化饮,平喘止咳,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缓解哮喘发作时的症状。

(5)神经系统疾病:用于脑血管病后出现的肢体水肿、乏力等阳虚水泛症状,能温阳益气,利水通络;用于梅尼埃病,可温阳利水,改善内耳循环,减轻内耳水肿,缓解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bfZP4JRd+mymO899LN8nEJoPUWAMAa3FnGTC8axu1tPqyYhCEstjxj0pqdm//O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