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撷英

第一节 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施杞擅长治疗各类筋骨病和脑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各类风湿痹证、脑外伤等有深入研究。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对于脊柱病及伤科内伤杂症等,主张“临证三辨,衷中参西”;治疗颅脑损伤等内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八纲统领,气血为先;脏腑为本,筋骨并重;病证结合,扶正祛邪;法宗调衡,少阳为枢”的学术思想。

一、八纲统领

施杞坚持继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石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凸显“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思路,注重辨证论治、整体观、恒动论,并在临床上非常强调辨病和辨证结合,把疾病防治和患者的治疗统一起来,在充分认识到患者的整体情况下,坚持八纲辨证为本。认为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需要在整体观和恒动观的理论指导下,运用诊疗“三看”(看清病人,洞悉病因;看懂病情,精准辨证;看出门道,功在调治)、“三点”(靶点、围靶点、整体证候特点)辨证方法,在临床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气血为先

《黄帝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到气血。骨伤科疾病,亦关乎气血阴阳之变。对于因损伤而成的疾病,其辨证论治原则,虽然说内伤应注意经络(脉),外伤当着重筋骨,但施杞认为总不离乎气血,故伤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气血并重”之上,不能专主血或专主气而有所偏。施杞认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是石氏伤科的精髓。在发扬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思想基础上,他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气血为纲以及在此基础上调和气血法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原则,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纲举目张,疗效显著。

三、脏腑为本

中医理论认为,脏腑是生命的基础,五脏六腑运行人体一切生命功能,气血源于脏腑,生命运动亦离不开脏腑。脏腑理论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藏象理论建立在脏腑基础之上,八纲辨证反映的疾病辨证最终落在脏腑。五脏为使,六腑为用,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无论是在认识疾病,还是防治疾病过程中,都要以脏腑为依据。因此,施杞认为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脏腑密切相关,治疗时要充分顾护脏腑功能,以脏腑为本。

四、筋骨并重

骨伤科疾病的防治和筋骨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既有筋骨本身的疾病,又有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系。施杞认为在治疗筋骨疾病中,要注意筋骨的关系,筋骨相连,骨伤则筋损。伤筋易损骨,损骨必伤筋,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久病则危及肝肾精气。因此,筋骨损伤的治疗应筋骨并重,注意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促进筋骨的修复。

五、病证结合

施杞指出在辨证过程中,应注意中医传统病名的规范和应用,如痹证、痿证、内伤等。他认为用西医的理论明确疾病的病理基础,了解疾病的精准临床表现,通过辨证来认识该病中医的发病规律,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疗效,通过临床诊治的继承与创新,可以实现两次回归和双向转化,即研究源于临床,通过辨病和辨证,总结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建立现代科技创新平台,结合现代科学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将研究成果再转化到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六、扶正祛邪

施杞认为目前骨伤科疾病大多是由于创伤、感受外邪、劳损,人体自然退变、七情内伤等加速其病变而形成的全身或局部部位的生理与病理相交杂的一种退行性变化。究其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气血脏腑亏虚、筋骨失衡是本,经脉损伤闭阻、痰瘀互结是标。扶正祛邪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大法,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是在整体观、辨证论治基础上形成的。

七、法宗调衡

法宗调衡是施杞防治骨伤科疾病常用的大法。脏腑气血失和,筋骨失衡是主要病机。通过中药内治调节气血脏腑平和,手法、针灸、导引等外治调节筋骨关节平衡,最终使机体恢复平衡。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中医药内治和外治方法。

八、少阳为枢

《黄帝内经》中首先出现了“少阳主骨”的概念,但是因为“肾主骨”理论的权威性,该理论历来备受争议。施杞认为“少阳主骨”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在其治疗理念、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上,将“和”“衡”法运用于中医骨伤科。“少阳主骨”理论对临证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对中医内伤的整体辨证施治有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临证验方——系列通痹方

施杞临证涉及伤科、骨科(包括小儿骨科、脊柱外科等)、神经外科、普外科、脑外科等。1999年开始将临床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伤科疾病,形成“从痹论治”的特色,治疗上“法求一通”,创设了系列通痹方。

一、通痹基础方

组成:炙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9 g,白芍12 g,川芎12 g,熟地黄12 g,柴胡9 g。

功效:益气化瘀。

来源:该方为圣愈汤,源自金代李杲《兰室秘藏》,由生熟二地、川芎、当归、人参、黄芪六味组成。元代朱震亨《脉因证治》之圣愈汤方中生地黄易为白芍,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又在朱氏方中添入柴胡,亦名“圣愈汤”。该方以四物汤加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既能气血双补,又有固元摄血之功,而吴氏添入柴胡,更切理伤续断之要,其能司升降,通达上、中、下三部,疏解瘀滞,化瘀散结。《医宗金鉴》曾曰:“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而吴氏于方中添入一味柴胡,令气血皆活。施杞在医治伤损中每以吴氏圣愈汤作为基础方加味化裁,形成系列通痹方,意在传承“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石氏伤科精髓。

二、调心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9 g,川芎12 g,柴胡9 g,茯神15 g,远志9 g,酸枣仁12 g,木香9 g,苍术9 g,制香附12 g,山栀子9 g,神曲12 g,炙甘草6 g。

功效:健脾养心,解郁通痹。

来源:由归脾汤、越鞠丸与圣愈汤加减化裁而成。

三、调身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9 g,白芍12 g,川芎12 g,熟地黄12 g,柴胡9 g,独活12 g,桑寄生12 g,秦艽12 g,防风12 g,桂枝12 g,茯苓12 g,杜仲12 g,川牛膝12 g,炙甘草6 g。

功效: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止痹痛。

来源:由独活寄生汤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四、调脉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2 g,川芎12 g,柴胡9 g,天麻12 g,钩藤12 g(后下),生石决30 g,山栀子9 g,黄芩9 g,益母草15 g,夜交藤18 g,川牛膝12 g,秦艽9 g,羌活12 g。

功效: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舒筋通脉。

来源:又名脉痹方,由天麻钩藤饮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五、调气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30 g,党参18 g,升麻9 g,葛根12 g,蔓荆子12 g,白芍12 g,当归9 g,川芎12 g,熟地黄12 g,炒黄柏12 g,柴胡9 g,炙甘草6 g。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明目。

来源:由益气聪明汤合圣愈汤化裁而成。

六、温经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9 g,白芍12 g,川芎12 g,柴胡9 g,熟地黄30 g,鹿角片9 g,肉桂3 g,炮姜6 g,生麻黄6 g,白芥子9 g,砂仁3 g,炙甘草6 g,牛蒡子9 g,白僵蚕6 g。

功效:温阳散寒,祛痰通痹。

来源:又名寒痹方,由阳和汤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七、温肾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2 g,党参12 g,当归9 g,白芍12 g,川芎12 g,熟地黄12 g,柴胡9 g,山茱萸12 g,淮山药18 g,甘杞子12 g,鹿角片9 g,菟丝子12 g,熟附片9 g,肉桂6 g,杜仲12 g。

功效:温阳补肾,助益命门。

来源:由右归丸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八、温胆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9 g,党参12 g,熟地黄12 g,柴胡9 g,姜半夏9 g,炒枳壳6 g,姜竹茹12 g,广陈皮6 g,云茯苓12 g,赤芍12 g,当归9 g,川芎12 g,酸枣仁12 g,炙甘草6 g。

功效:益气化瘀,清胆和胃。

来源:由温胆汤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九、益肾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2 g,党参12 g,当归9 g,白芍12 g,川芎12 g,熟地黄12 g,柴胡9 g,山茱萸12 g,淮山药18 g,甘杞子12 g,川牛膝12 g,炙龟板胶9 g,鹿角片12 g,菟丝子12 g。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来源:又名滋肾通痹方,由左归丸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十、养痿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9 g,白术12 g,川芎12 g,柴胡9 g,熟地黄12 g,山茱萸12 g,巴戟天12 g,肉苁蓉12 g,附子9 g,鹿茸6 g,五味子9 g,麦冬12 g,石菖蒲12 g,茯苓15 g,鸡血藤15 g。

功效:补益肝脾,温肾通督。

来源:又名痿痹方,由地黄饮子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十一、舒筋通痹方

组成:生黄芪15 g,当归9 g,白芍15 g,川芎12 g,生地黄9 g,柴胡9 g,乳香9 g,羌活12 g,秦艽12 g,制香附12 g,川牛膝12 g,广地龙9 g,炙甘草6 g。

功效: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来源:又名筋痹方,由圣愈汤合身痛逐瘀汤化裁而成。

十二、解痉通痹方

组成:生黄芪15 g,当归9 g,白芍15 g,川芎12 g,生地黄12 g,制川军12 g,柴胡9 g,红花9 g,桃仁9 g,天花粉12 g,地鳖虫9 g,炙甘草6 g。

功效:破瘀通络,疏肝解痉。

来源:又名痉痹方,由圣愈汤合复元活血汤化裁而成。

十三、清利通痹方

组成:生黄芪15 g,柴胡9 g,当归9 g,苦参9 g,党参12 g,苍术9 g,防风12 g,羌活12 g,知母9 g,茵陈蒿12 g,黄芩9 g,秦艽9 g,露蜂房9 g,大枣12 g,炙甘草6 g。

功效:清热利湿疏风,祛痹止痛。

来源:又名热痹方,由当归拈痛汤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十四、祛痰通痹方

组成:姜半夏9 g,炒白术12 g,天麻12 g,广陈皮6 g,怀山药12 g,石菖蒲12 g,云茯苓12 g,全当归9 g,大川芎12 g,赤芍12 g,白芍12 g,制南星9 g,汉防己15 g,炙甘草6 g,大枣9 g。

功效:健脾燥湿,熄风化痰。

来源: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成。

十五、清咽通痹方

组成:生黄芪15 g,赤芍12 g,桃仁6 g,生地黄9 g,川芎9 g,柴胡9 g,桔梗9 g,玄参12 g,板蓝根15 g,秦艽12 g,羌活12 g,生甘草6 g。

功效:和营活血,清咽通痹。

来源:又名咽痹方,由会咽逐瘀汤合圣愈汤化裁而成。

十六、松颈通痹方

组成:生黄芪15 g,川芎12 g,柴胡9 g,桂枝12 g,生白芍15 g,葛根15 g,生地黄9 g,大枣9 g,生姜6 g,炙甘草6 g。

功效:解肌发表,舒筋通络。

来源:又名颈痹方,由桂枝加葛根汤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十七、宽胸通痹方

组成:炙黄芪12 g,党参12 g,当归9 g,白芍12 g,川芎12 g,生地黄12 g,柴胡9 g,生大黄6 g,玄明粉9 g,甘遂3 g,全瓜蒌12 g。

功效:和营通络,泻腑宽胸。

来源:又名胸痹方,由大、小陷胸汤合圣愈汤加减而成。

第三节 保健功法——施氏十二字养生功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是国医大师施杞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继承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治伤心得,武术伤科大师王子平的武术精华而创编的一套养生保健功法。包括立位、坐位和卧位三式。

一、立位式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立位功法步骤为洗脸、梳头、揉耳、搓颈、松颈、按腰、转腰、磨膝、蹲髋、摩三焦、吐故纳新、调理四肢十二势,具体如下。

准备动作 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叠放于下腹部,左手置于右手上(图2-1),全身尽量放松,腹式呼吸6~12次,呼吸时,要气沉丹田,缓慢,深长。

图2-1 立位式准备动作

图2-2 立位式洗脸

第1势 洗脸 先在胸前搓双手6~12次,再双手掌面贴于面部(图2-2a),由下向上,推至眉弓(图2-2b),左右分开,拇指顺势滑向耳后,并向下,环绕按摩整个脸部6~12次(图2-2c)。

要领:上行时吸气,同时中指稍用力按压鼻翼两侧,下行时呼气,同时拇指稍用力,按压耳前后及颌下。

第2势 梳头 手指并拢略弯曲,用指尖由前向后梳头,分别从中线、旁线、边线循经梳理或叩击9下(即叩头),各3~6遍(图2-3)。

图2-3 立位式梳头

要领:中线为从额顶正中发际向后到大椎旁,旁线为从额角向后至颈项部,边线为由耳廓上方向后到颈项部;梳头时指尖稍用力。

第3势 揉耳(图2-4 ) 用双手拇指指腹与示指远端指间关节的桡侧方揉按牵拉对耳轮的上(图2-5a)、中(图2-5b)、下部(图2-5c)各3~6遍。

图2-4 立位式揉耳

图2-5 立位式揉按牵拉对耳轮

要领:每按揉3次后牵拉1次为1遍(注:上部对应人体腰骶部,中部对应人体胸椎部,下部对应人体颈项部)。

第4势 搓颈 先右手背抵于腰骶部,左手放松并拢,贴于头枕部(图2-6a),中指置于枕骨粗隆部,来回搓头枕部6~12次(图2-6b),左右手交换,再做6~12次(图2-6c);然后再用左掌心搓颈部6~12次,换手搓6~12次;最后用左手搓大椎穴6~12次,换手搓6~12次。

图2-6 立位式搓颈

要领:搓项时动作要舒缓,整个手掌贴于体表,手指放松,稍用力搓,枕部范围要达到左右耳根,项部范围要达到左右颈侧。

第5势 松颈 两手托腰,按以下顺序活动颈项部,注意活动时配合呼吸。低头(吸气)(图2-7a)-还原(呼气)-抬头(吸气)(图2-7b)-还原(呼气);左转(吸气)(图2-7c)-还原(呼气)-右转(吸气)-还原(呼气);左前下方(吸气)-还原(呼气)-右后上方(吸气)-还原(呼气);右前下方(吸气)-还原(呼气)-左后上方(吸气)-还原(呼气)。整个松颈动作就如同用头部写一个“米”字。练功时要注意,当头向前下方运动时,下颌尽量前伸,如前伸探海;当头向后上方运动时,眼睛要望向后上方,如同回头望月。本套动作共做3~6次。

图2-7 立位式松颈

要领:练习时要凝心静气,呼吸自然,动作速度与幅度都要顺其自然,并不强求要达到某个角度,讲究动静结合,逐渐到位。

第6势 按腰 双手掌面贴于腰部(图2-8a),经肾俞穴由上向下按至臀部(图2-8b),同时从内向外按摩,再从下向上环绕按摩6~12次;再由外侧从上向下按至臀部,同时从外向内按摩,再从上下环绕按摩6~12次。

图2-8 立位式按腰

要领:按摩时,双手稍用力。双手掌循足太阳膀胱经诸穴(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及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反复按摩,同时诸指(示、中、环指)反复按摩督脉诸穴(脊中、命门、腰阳关)。

第7势 转腰 双手托腰,顺时针方向(按左、前、右、后方向的顺序)转动腰部6~12次(图2-9),再逆时针方向(按左、后、右、前方向的顺序)转动腰部6~12次。

图2-9 立位式转腰

要领:转动时,应以腰部为轴,带动背、髋、膝一起转动,动作要圆润柔和,如风摆荷叶。

第8势 磨膝 双腿并拢,略弯曲,弯腰,先双手掌放于双膝部环绕按摩6~12次,令膝部有轻松微热感,再双手扶膝,先顺时针方向转动膝关节6~12次,再逆时针方向转动膝关节6~12次(图2-10)。

要领:动作要轻柔和缓,转圈大小量力而行。

图2-10 立位式磨膝

图2-11 立位式蹲髋

第9势 蹲髋 两腿自然分开,膝关节稍屈曲,双手指交叉相扣,手臂环抱成圆形平举,意念中两手心有气感,缓慢蹲下、起立共6~12次(图2-11)。

要领:下蹲时,吸气,膝关节屈曲至约90°时,开始起立,同时呼气,起立、下蹲要缓慢,胸前如有抱球感。

第10势 摩三焦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双手叠放,左手掌心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方向按摩上焦(胸部)、中焦(上腹部)、下焦(下腹部)各6~12次(图2-12)。

图2-12 立位式摩三焦

要领:按摩时双手稍用力。

第11势 吐故纳新 双手下垂,吸气,掌心向下缓慢抬起双臂,到略高于肩膀时(图2-13a),再内收沉肘近胸前,双手成立掌,呼气时双手配合用力前推,推至1/3处时,气随手出,猛然大吼一声,发出“哈”声(图2-13b),重复3~6次。

图2-13 立位式吐故纳新

要领:意念中吸气时将气从头顶引至颈部、胸部、腰骶部,并转沉到丹田;呼气时要在意念中将气从丹田上引至胸膺后,快速从咽喉间吼出。

第12势 调理四肢

(1)拍臂 :左臂稍抬起,掌心向上,右手用虚掌,自上而下沿手三阴经,拍击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近端、前臂远端、腕关节,3~6遍;左掌心向下,再沿手三阳经,拍3~6遍;然后左右交换,拍击右臂(图2-14)。

图2-14 立位式拍臂

要领:伸展的手臂需自然伸展;拍击手需手腕带动手掌,虚掌拍击。

(2)甩肩 :身体向右转动,左手掌拍右肩,同时左手臂拍右腰部,头顺势向左向后转;身体再向左转,右手掌拍左肩,同时右手臂拍左腰部,头顺势向右后转,做12次(图2-15)。

图2-15 立位式甩肩

要领:双上肢自然甩动拍击,动作不宜过猛。

(3)宽胸 :双臂自然伸展,体前交叉,左手在上。先双手上举过头顶,同时身体后仰(图2-16a),然后双臂向左右两侧分开外展(图2-16b),近水平位时,顺势弯腰并抱臂在胸前(图2-16c),再直腰,上举双手,重复动作6~12次。

图2-16 立位式宽胸

要领:扩胸时吸气,抱胸时呼气,扩展时身体尽量向上举升并稍后仰。

(4)踏步 :双腿并拢,原地踏步,平和呼吸,上肢顺势前后协调摆动,一左一右为1次,共12次(图2-17)。

图2-17 立位式踏步

二、坐位式

练功步骤为洗脸、叩头、揉耳、搓颈、松颈、摩三焦、扩胸挺腰、按腰、拍臂、抬腿、分腿、抹腿十二势。建议每日练习2次,以30日为1个疗程,长期坚持练习且每势练习12次效果更佳。要领:动作起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

准备动作 坐位,两手相叠,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叠放在下腹部(丹田),口微闭,舌抵上颚,全身放松,腹式呼吸6~12次。吸气-呼气;吸气时要气沉丹田,呼气时要缓慢悠长。

第1势 洗脸 在胸前搓双手6~12次,双手贴于面部,由下向上推至眉弓,两手分开外行,拇指顺势滑向耳后并向下,环绕按摩整个脸部6~12次(图2-18)。

要领:上行时吸气,同时中指稍用力按压鼻两侧,下行时呼气,同时两拇指稍用力按压耳后及颌下。

第2势 叩头 双手指并拢略弯曲,指尖稍用力叩头。先叩击头的中线9下,共3~6次,然后依次叩击旁线和边线(图2-19)。

要领:指尖稍用力,由前向后叩击9下。

第3势 揉耳 用双手拇指指腹与示指第一指间关节的桡侧揉按并牵拉对耳轮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6~12次(图2-20)。

要领:每揉按3下、提耳1下,为1次。

图2-18 坐位式洗脸

图2-19 坐位式叩头

图2-20 坐位式揉耳

第4势 搓颈 先右手背抵于腰骶部,左手贴于枕部,中指置于枕骨隆突部,搓枕部6~12次,左右交换,再搓6~12次。然后再用左手揉搓颈项部6~12次,换右手搓6~12次。最后用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搓大椎部6~12次,换右手搓6~12次(图2-21)。

图2-21 坐位式搓颈

要领:搓项时动作要舒展,整个手掌贴于体表,手部放松,稍用力搓。枕部范围要达到左右耳根,项部范围要达到左右颈侧。

第5势 松颈 两手相叠,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低头(吸气)-还原(呼气)-抬头(吸气)-还原(呼气);左转(吸气)-还原(呼气)-右转(吸气)-还原(呼气);左前下方(吸气)-还原(呼气)-右后上方(吸气)-还原(呼气);右前下方(吸气)-还原(呼气)-左后上方(吸气)-还原(呼气)(图2-22)。

图2-22 坐位式松颈

第6姿 摩三焦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指胸部、上腹部和下腹部。

双手相叠,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顺时针方向按摩上焦6~12次,再逆时针按摩中焦6~12次,最后顺时针按摩下焦6~12次(图2-23)。

图2-23 坐位式摩三焦

要领:按摩时双手稍用力。

第7势 扩胸挺腰 双手抓握扶手,在挺腰的同时,两肩配合向后展,共做6~12次(图2-24)。

要领:扩胸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动作要舒展,扩胸幅度要大;在挺腰的同时,两肩配合向后伸展,两肩胛骨内收,以达到扩胸的目的。

图2-24 坐位式扩胸挺腰

第8势 按腰 双手掌贴于腰部,由上向下按摩至臀部,按摩6~12次(图2-25)。

图2-25 坐位式按腰

要领:按摩时,双手稍用力,指尖相对。

第9势 拍臂 右臂抬起,掌心向上,左手以手腕带动手掌,虚掌沿右臂手三阴经,拍击左肩上、肩部、肘部、腕部、手心各3下,重复3~6次;左手心向下,拍击手三阳经,手背、腕部、肘部、肩部、肩上各3下。重复3~6次。换右手拍左臂,重复上述动作(图2-26)。

要领:伸展的手臂需自然伸展;拍击手需手腕带动手掌,虚掌拍击。

第10势 抬腿

(1)抬腿伸足 :两手抓握扶手,先右膝屈曲抬起,然后缓慢伸膝,重复6~12次,再换左腿(图2-27)。

图2-26 坐位式拍臂

图2-27 坐位式抬腿伸足

要领:抬腿时注意尽量抬高,伸腿时膝盖、脚尖尽量伸直。有小腿抽痛的患者,要循序渐进,避免小腿抽筋,加重疼痛。

(2)抬脚跟脚尖 :双腿并拢,先脚跟抬起离地,然后落下,再脚尖抬起,放下,重复6~12次(图2-28)。

要领:脚跟抬起时尽量跖屈,脚尖抬起时尽量背屈。

第11势 分腿 左腿横开半步,足跟离地,做膝关节分开合拢6~12次,还原,然后换右腿做6~12次(图2-29)。

要领:足跟离地的高度可因人而异,分开合拢动作需要舒展和缓。

第12势 抹腿

脱鞋,左腿屈曲放于右膝上,左手扶按于左膝关节,以右手由上向下抹按左小腿的内侧面、前面和外侧面6~12次(图2-30a)。右手掌心放于左侧内踝处,向前抹按至外踝,来回6~12次(图2-30b)。再以右手掌心劳宫穴对左足涌泉穴,顺时针摩按6~12次。然后换右腿,做6~12次。

图2-28 坐位式抬脚跟脚尖

图2-29 坐位式分腿

要领:抹按时,手掌稍用力。

三、卧位式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卧位练功步骤为洗脸、梳头、揉耳、搓颈、摩三焦、搓腹股沟、抬腿、蹬腿、分腿、挺胸腹、仰卧起坐、固齿十二势。建议每日练习2次,若能晨起练习1次,效果更佳。以30日为1个疗程,建议长期坚持练习,且每势练习12次。

准备动作 仰卧,两手相叠,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叠放于下腹部,舌轻抵上颚,周身放松,腹式呼吸6~12次(图2-31)。

图2-30 坐位式抹腿

图2-31 卧位式准备动作

要领:动作起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以达到气沉丹田。

第1势 洗脸 在胸前搓双手6~12次,使双手有微热感(图2-32),双手贴于面部,由下向上推至眉弓,两手分开外行,拇指顺势滑向耳后并向下,环绕按摩整个脸部。上行时吸气,同时中指稍用力按压鼻两侧,下行时呼气,同时拇指稍用力按压耳后及颌下,共6~12次(图2-33)。

图2-32 卧位式胸前搓双手至有微热感

第2势 梳头 头转向右侧,以左手指尖梳头,由中线、旁线、边线各梳头6次;头转向左侧,重复以上步骤(图2-34)。

图2-33 卧位式洗脸

图2-34 卧位式梳头

要领:梳头时手指要并拢,略弯曲,指尖稍用力,由前向后依次梳理。

第3势 揉耳 用双手拇指指腹与示指第一指间关节的桡侧,按揉牵拉对耳轮的上部、中部、下部,各6~12次(图2-35)。每按揉3次,提耳1次。

图2-35 卧位式揉耳

要领:按揉力度适中。

第4势 搓颈 头转向左侧,左手经胸前由前向后搓颈右侧6~12次(图2-36a),换右手,经右耳后由前向后搓颈项部6~12次。头转向右侧,右手经胸前由前向后搓颈左侧6~12次,换左手,经左耳后由前向后搓颈项部6~12次(图2-36b)。

图2-36 卧位式搓颈

要领:搓颈时动作要舒展,整个手掌贴于体表,手指放松,稍用力搓;范围要尽可能达到颈项的3/4周,使颈项部达到自然放松状态。

第5势 摩三焦 双手相叠,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置于上焦(胸部),顺时针方向按摩6~12次;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中焦(上腹部)6~12次;最后顺时针按摩下焦(下腹部)6~12次(图2-37)。

要领:按摩时双手要稍用力。

图2-37 卧位式摩三焦

第6势 搓腹股沟 先将左下肢自然屈曲外展,显露腹股沟,以左手由前外侧向内下方搓腹股沟6~12次,然后左腿伸直;再右下肢自然屈曲外展,显露腹股沟,以左手由前外侧向内下方搓腹股沟6~12次,然后右腿伸直(图2-38)。

图2-38 卧位式搓腹股沟

要领:力度适中,以不痛为度。

第7势 抬腿 左腿伸直抬高6~12次,换右腿抬高6~12次(图2-39)。

图2-39 卧位式抬腿

要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第8势 蹬腿 左腿屈髋屈膝后,向脚跟方向蹬直6~12次;换右脚做6~12次(图2-40)。

要领:蹬出时要注意踝关节尽量背伸,注意循序渐进。

第9势 分腿 双腿并拢,屈髋屈膝,脚踏床面,双膝向两侧尽量分开,然后并拢,做6~12次(图2-41)。

图2-40 卧位式蹬腿

图2-41 卧位式分腿

第10势 挺胸腹 仰卧,双腿并拢,屈髋屈膝,脚踏床面,抬臀挺胸腹,然后还原,做6~12次(图2-42)。

图2-42 卧位式挺胸腹

要领:挺举腹部、带动胸部时,呼吸要轻松平和,不宜屏气。

第11势 仰卧起坐 双上肢屈曲,以腕掌关节支撑床面,轻轻撑起上身并顺势坐起,上身前屈,用双手触摸脚尖或小腿前缘,然后还原,重复6~12次(图2-43)。

图2-43 仰卧起坐

要领:动作要和缓,并注意呼吸节奏,不宜屏气,保持深呼吸。

第12势 固齿 固齿分舔齿和叩齿。

(1)舔齿 :口微闭,以舌尖在唇齿间按顺时针方向舔摩牙齿及牙龈3~6遍,吞津1次。再逆时针方向舔摩牙齿及牙龈3~6遍,吞津1次。做6~12组。

(2)叩齿 :口微闭,舌尖轻抵上颚,轻轻叩齿12次后吞津1次,重复6~12遍。

作用:健脾补肾,健齿益脑,聪耳明目。 QwMlItjwDybO9UAmiq0T44rPbWOhzMiLmkI9Kjdun4UR1HJ4a8tbj8mpR/Qzm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