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时间不够用,任务繁重,连基本的睡眠都无法保证。然而,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睡眠呢?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领导者,他们都曾以极少的睡眠时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很多名人表达过睡眠太浪费时间的观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睡眠剥夺实验中就可见一斑。
在紧张的工作时,大脑的每个细胞在吸取养分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垃圾和废物。然而,清醒状态下的大脑会懈怠而疏于清除细胞废物的工作,只有在睡眠状态下,大脑才会进入高效的“清理模式”。大脑可以通过脑脊液的引流通路,类似于存在脑部的排污管道,清除这些废物,从而使得垃圾不至于在大脑中堆积,这里指的垃圾和废物包括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β,而这两种蛋白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即我们常听到的老年痴呆,一种影响智力的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低质量的睡眠和睡眠不足是导致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减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睡眠不足也会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长期失眠会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和自主神经紊乱,从而影响身体的代谢,尤其会造成脂肪和糖类的代谢紊乱,进而会引起血压升高,可能导致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睡眠时长只需要减少 1 小时,心脏病的发作就会增加 24%。此外,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大脑结构示意图
半夜失眠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处在令人担忧的免疫缺陷状态,易感染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短睡眠时长和患癌症风险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早在 200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经把熬夜定义为 2A类致癌因素,与高温油炸食品同属一类。它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长期失眠可能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激素的变化与压力和焦虑有相关性。此外,对于儿童而言,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其生长发育。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
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亦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仅会降低睡眠质量,减少睡眠时长,更会导致个体在日间表现出明显的疲惫感、情绪易激惹、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以及普遍的心理不适感。这种持续的身心疲惫状态,无疑给个体带来深重的痛苦和挫败感。
此外,长期的失眠问题还可能增加个体滥用药物和酗酒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失眠导致的疲劳、无助感以及缺乏参与社交活动的精力,容易使个体陷入孤独和社交隔离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往往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紧密相连,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失眠的症状。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睡眠障碍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干预和治疗,以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
睡眠质量的低下,无疑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诱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当一个人长时间躺在床上却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时,他或她会逐渐感受到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在滋生。这种情绪状态会进一步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心跳加速、呼吸短促以及出汗等现象。这些生理反应的存在,则进一步加剧个体的焦虑情绪,使得入睡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每天如能坚持早睡早起一小时的习惯,则能够显著降低罹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降幅高达 23%。而长期遭受失眠困扰的个体,其抑郁情绪往往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对睡眠质量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的丧失以及持续的疲劳感等。这些症状不仅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使他们感受到更加深重的疲倦和无助。
所以,良好的睡眠状态对身心健康尤为重要。
失眠与焦虑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