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伤寒兼症歌

《心悟》曰:兼症者,非伤寒六经之正病,而实伤寒所常有之病也。

太阳 失汗 谓当汗不汗也 腑,蓄血膀胱少腹苦 谓胀痛不可按也 ,大便黑色 燥粪症,少腹胀痛而大便闭结者有异 小便利 与溺涩症,少腹胀满,而按之不痛且小便不利者,又有 异,以上三症皆小腹胀,辨之当如此 ,临时认症须清楚。喜忘如狂 如狂者,尚不似阳明燥粪症 发狂之甚也 或发黄 此发黄是蓄血兼症,如单发黄症,多小水不利,大便秘结解,见 《伤寒六书》,又 蓄血症兼有漱水不欲咽,见 《心悟·伤寒阳明经症论》 ,桃仁承气汤为主 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 黄并桂枝 ,代抵当丸 见伤寒不可泥古条下 亦可施,热极病重随区处。 按:桃仁承气汤,内有桂 枝尚兼太阳表症治,若抵当丸,则专治膀胱也 。妇人经动 谓经水适来,或适断也 邪气乘,热入血室病因名,昼则明了夜谵语 邪热在阴分,故夜多不宁,如见鬼壮 ,无犯胃气戒谆谆 谓非阳明 燥粪症,不可用攻下药也,宜用 ,小柴 胡汤 夏加生地,丹皮红花并桃仁 《伤寒六书》 云,男妇皆有冲脉,冲脉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均宜用小柴 胡加凉血清热之药 。病发于阳下之早 谓邪在三阳宜汗,医误下之 ,邪 陷胸中结聚了 此名结胸 症,阳邪结于阳位,故在胸,若未经下者为少阳胸满症,与此有别 ,燥渴谵语脉沉实 此论本 《锦 囊》 然,亦有脉浮者,表未解也 ,按之胀硬痛难保,大小陷胸汤并传 古人谓不按不痛者,用小 陷胸汤,不按亦痛者,用大陷胸汤,刘心田云,结胸痞满多由痰饮凝结心胸,故陷胸泻心用甘遂半夏、括 蒌、枳实、旋复 之类,皆为痰饮而设也 ,代以景岳百顺好 景岳以百顺丸代陷胸汤,用牙 皂辛以散外、大黄苦以泄内最稳妥,即丹溪亦有陷胸汤,不可轻行之语 。更有寒实结胸中 或服凉 药,或伤冷物,以致寒痰食,积聚于胸中而作胀痛 ,有寒无热症不同 谓全无燥渴、烦热诸症 ,汤用理中加枳实,散寒清结最多功 活人用枳实理中丸,治寒实结胸,用代仲景三白散,最为的剂,诸书谓通治结胸者误也,三白散:桔梗、贝母、巴豆,若寒实痛甚者,仍非此散不除 。水结胸症头汗出,心下揉之声汩汩 水声也,或咳引胁下痛又停饮,症必发渴者,以水停则胃之真津不生也,饮水则吐者,以宿水在内则新水不入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生姜着。 按:此方加细辛 二三分尤妙,此法从小青龙得来 。心下不舒痞气名 但痞满不舒,按之濡而不痛,阴邪结于阴位,故 痞在心下或边旁也 。三阴早下是其因 《心悟》 曰:伤寒传入三阴,热邪尚未结实,宜清。医误下 之,内之微热虽除,外之邪热又至,故为痞,《伤寒辨证》 亦如此解,他书谓病发于阳,从风得来,病 发于阴,从阴寒得来,不可从 ,泻心半夏芩连用,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名半夏泻心汤,内有干姜、黄连,苦降辛散,大有元机 ,陶氏小柴加枳 ,泻心通代药和平 节庵用此方法治少阳胸满症,又用以代诸泻心汤,亦稳妥可遵,临时须善加减 ,杂病痞满从内起,虚实寒热要分清 《锦囊》 曰:伤寒之痞多属热,故诸泻心汤多用寒以泄热,杂症之痞,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保命集》 云: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症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伤寒初起寒在经,气凝血滞不能行,忽然鼻衄寒将散 《经》 曰:其人发热无汗,目瞑烦剧者将衄之兆也 ,营血周流病渐轻 古人谓血为红汗,亦有至理,此寒从衄解,不必治 ,若是鼻衄病不解,或表或里宜细揣,衄时头痛身发热,邪在于表无所惑,发汗香苏散最宜 衄家不可大汗,故宜此方 ,丹皮 芍皆加得,衄时燥渴并烦心,热邪入里急宜清,犀角丹皮生地 名犀角地黄汤 ,兼清兼散入柴芩,阳症似阴手足厥 冷乍有温时,与 阴厥一于冷者异 ,误投热药动阴血,耳目口鼻随处来,下厥上竭难为力 此症多不治,酌用 地黄汤去枣皮,加甘杞、柴胡、白芍、麦冬、芩连之类清补并行可也 ,此与鼻衄症不同,临时须要有分别。伤寒发黄 兼身黄目珠亦黄 湿热郁,明如橘色 光亮也,此名阳黄 汗染服,兼表 未散 发热脉多浮,一身疼痛少汗出,解表清里两法需,柴苓一方 即小柴胡四苓散之合剂 也,景岳主此 要斟酌,或加茵陈或 柏皮,相机而行无执着,汗多脉 滑表无邪 叶邪 ,湿热郁里躁烦加,小便不利渴饮水,栀子柏皮甘草佳 本仲景方,名栀子柏皮汤 ,心下胀闷大便结,茵陈蒿汤用不差 仲景方茵陈栀子大黄 ,阴黄晦暗色不明 如姜黄一般 ,本由寒湿中三阴,茵陈术附汤宜用 茵陈术附有干姜,炙草肉桂六味勷 ,莫与阳黄一例论,环口黧黑黄症见,此为脾绝命归阴 《锦囊》 曰:环口黧黑,柔汗发黄为脾绝。脾主唇,归脾失精华则黧 黑,脾气绝,则柔汗形而真脏色见 。伤寒发斑 斑为大红点,疹为小红点,大约斑重疹轻,不必过于 分别 有数说,或失汗 或失 或误 投热药 热毒蕴结,故发斑疹 ,红赤胃热紫赤 甚,紫黑胃烂命催促,斑出脉 洪手温,此为顺候不须惊,若是脉沉 手足冷,元气虚弱命危倾,发斑兼见表里症,大汗大下皆宜禁 过汗则增斑烂,过下则斑毒内陷 ,表邪未解 谓外有 头痛发热恶寒之症 内烦渴,柴芩白虎汤堪任 本景岳 ,表邪渐解烦渴增,急用犀角与大青 犀角大青汤即解毒汤加犀角、大青、玄参、升麻、甘草,歌曰:犀角大青元草麻,三黄解毒汤内加 ,或入柴胡兼散表,脉弱亦可酌加 参,谵语闷乱大便闭 于前方中 ,加入大黄微微利,或 万不可大下即于前方中 加生蜜或麻仁,或用蜜导 皆不忌,此是阳斑诸治法,说与医家要仔细。若是阴斑又不同, 寒伏于下逼其 无根之火上浮胸,斑色淡红 或如蚊蚤咬迹 常隐隐,脉洪无力按之空,手足厥冷过肘膝,还须姜附早温中 如理中汤之类 。又有内伤斑亦见,懒于言动身怠倦,脉虚身热自汗多,补中加葛芍药敛 《锦囊》 曰:内伤斑,出于 胃气虚极,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中汤加葛根芍药以补而敛之,大约此斑亦是淡红隐隐 。奔豚冷气上冲胸 《心悟》 曰:此下焦阴冷之气,从少腹冲心而痛,如江豚之上窜也,他说俱不必从,肉 萸姜附茯苓同,橘核小茴川楝子,水不凌心 谓肾水不上克心火也 立奏功。呃逆俗名扯疙瘩,寒热二症皆能发,伤寒矢下胃火冲,燥渴 便闭大柴 胡汤 下, 便若不结 半夏 泻心汤,热除痞去呃方罢。三阴中寒胃欲绝,厥冷恶寒时呃逆,下利清谷急宜温,丁香散合理中吃 即附子理中汤,加丁香柿蒂服之,呃止则吉,不止则凶也 ,寻常呃逆气不和 兼寒热 ,茶醋吞来病若失 茶汤中兑醋服之即止,又凡久病见呃逆者,系胃绝不治 。汗吐下后胃气虚,上逆 心下 痞鞭 噫气随,养正除痰兼镇逆,代赭旋覆汤最宜 歌曰:代赭旋覆用 人参、半夏、干姜、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耎痞,痞鞭噫气力能禁 。懊 《心悟》 曰: 同恼,谓心 中郁郁不舒,比之烦闷尤甚也 本是虚烦热,症从汗吐下后得 由表邪未尽乘虚内陷也 ,栀子豉 同菽 汤探吐灵,或加枳实 名枳实栀子豉汤 因伤食,新方吐法淡盐汤 即阴阳水加食盐在 ,加入橘皮能发越。脏结病人有宿积,结在阴分能饮食 其结多在脐旁脐下,或痛引阴 筋,不比结胸症,结在阳分,不欲饮食 ,卧则气壅烦满增,起则气降稍安逸,攻之徒合元气伤,从容调治勿迫急 宜补气生血之剂,《医门普渡》 曰:瘟疫下后,脉症俱平,腹有块,按 之则疼,自觉有所阻而膨闷,或时有升降之气,往来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已尽,其宿结尚未除 也,此不可攻之,攻之徒损元气,气虚亦不能传送,终无补于治结,须饮食渐进,胃气稍复,津液 流通,自能润下也。尝遇病愈后,食粥半月,结块方下,坚黑如石 。余热 伤寒后 未解成百合,行立坐卧皆不乐 若有神灵凭之,服药即吐 ,脉数口苦 便赤黄,百合知母两般药 名百合 ,《回春》又用小柴胡 ,加入前方功最速,竹叶粳米 并食盐,姜汁少许冲来服。 按:此症系伤寒大病后,余热未解而成,然因情志不遂,或因有所惊触者,亦有之,大约治法 皆同,解见 《金鉴》 。伤寒热毒在骨髓,无由发泄蕴于里,病后忽与不病交,女病传男男传女,少腹绞痛引阴经,热气冲胸头不举 此症间有吐舌数寸者,见 《心悟》 ,身重气少眼生花,膝胫拘急阴阳易,方传知母并竹青,滑石生地韭菜根,参柴犀角黄连草,裩 近阴处 烧灰引最灵 《金鉴》 云:身重少气者,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 阴中拘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 而筋伤也,盖伤寒之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从表里解散,热毒藏于骨髓中者,无由发泄,故与不 病之体交接,每多传易,男则阴肿,女则里急,男病用妇人裩裆烧灰服之,保元用逍遥汤,人参、知母、竹青、滑石、生地、韭根、柴胡、犀角,卵缩腹痛者加黄连甘草,以裩裆布烧灰为引似更妙 。伤寒愈后气未平,过劳余热复还经 名为劳复 ,小柴胡汤加减用,表里兼时汗下行 《六书》 云:病后气血未平,余热未尽,一或有劳热气,遂还于经络而复发热也,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 。病后土虚不胜谷,多食复发 复发热也 名食复,必须损谷 谓节食 始能愈,消导吐下皆宜酌 《六书》 云:缘土虚不能胜谷气,故多食病即复发,须损谷则愈,轻则消导,重则吐下,如脉实大热烦渴谵语腹痛大便结急下之,不可缓也。又 《幼幼集成》 云:凡伤 寒初解,服油荤太早复发热者,用楂肉煎服即解,或于别方中加入楂肉亦可 NutYDfzT1PUPqwKld0NUXbaCVVQ11z3g+oHLYxO3IMlSryMQuDM8QtSyMbnPKv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