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6 年 10 月 16 日,莫顿首次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公开演示乙醚麻醉下成功完成了外科手术,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同年次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姆斯在写给莫顿的信中,提议用“Anesthesia”来描述手术中不能感知创伤的状态,“Anesthesia”一词一直沿用至今。从此以后,在病魔面前,人类的尊严、人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同时也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端。中文“麻醉”一词的首次出现可追溯到 1853 年,一位日本的学者——杉田成卿在其译作中首次使用了这个单词。他解释道,“麻”意为“没有疼痛”,“醉”意为“没有意识”。故而“麻醉”一词也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
“哈哈,哈哈……”在 100 多年前,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从牙科医师的手术室里传来的一阵阵狂笑声。有趣的是,不但患者在笑,连医生自己也在前仰后合地狂笑呢!他们这是怎么啦?原来,这是人们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气体——氧化亚氮(N 2 O)。人吸入这种气体便会情不自禁地狂笑起来,因此这种气体便被称为“笑气”。“笑气”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在 1772 年发现的,它给一直以来摆脱不了痛苦和恐怖标签的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希望。英国的贝道斯随后开始研究气体的作用和应用,贝道斯的学生戴维在贝道斯的指导下进行了有关氧化亚氮吸入的大量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戴维已开始意识到这种气体的实用可能性,并于 1799 年提出可将其用于不伴有大量渗血的外科手术的想法。有一次,戴维的一颗牙齿坏了,就去牙科医生那儿拔牙,当时还没有麻醉药,拔完牙之后,戴维痛得几乎要晕倒了,他突然想到笑气这种气体,就连忙过去吸了几口,结果大笑起来。原来,笑气不仅能使人狂笑,而且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后来,英国的希克门医生为了消除大家对在手术室工作的恐惧心理,对戴维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824 年,他将动物置于罐子里并通入氧化亚氮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发现这样可使动物长时间保持意识消失的状态,足以达到实施截肢等手术的要求。希克门将这一重要发现进行了报道,并于 1828 年在法国学报上阐述了将氧化亚氮用于人体手术的设想,但因遭到普遍的怀疑或反对而受挫。
美国牙科医生韦尔斯是第一个将氧化亚氮应用于医学临床的人。1844 年 12 月 10 日,他在吸入氧化亚氮后,为自己拔除了一颗正常牙齿。从此以后,韦尔斯将氧化亚氮充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以无痛牙科手术而成名。
但由于氧化亚氮麻醉效能不强,韦尔斯在一次示范中失败并导致患者死亡,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和韦尔斯本人的名声均随之扫地,韦尔斯最终因精神错乱而自杀身亡。直到 1863 年牙科医生史斯为韦尔斯的故事所感动,决定再次试用氧化亚氮并发现其麻醉作用确实有效,随后他在氧化亚氮麻醉下成功拔除了 2 万余颗龋齿,氧化亚氮麻醉方法随之在整个美国牙科界广为传颂,并开始被外科采用。为了解决氧化亚氮麻醉时常出现的窒息问题,外科医生安德鲁斯在1868 年提议将氧化亚氮与 20%的氧气混合使用,这一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氧化亚氮麻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氧化亚氮麻醉也由此开始在医学界广泛使用。
能不能找到替代乙醚的麻醉药品呢?这是让苏格兰著名的妇产科医生辛普森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来他对乙醚抱有极大希望,认为它可以让产妇在难产时实现无痛分娩,但是实践证实乙醚并不适用于产妇。辛普森在自己家中建立了一个“气体实验室”,置身其中,吸入各种气体,终于在 1847 年他和几位朋友发现了氯仿的麻醉效果,他们互相约定在吸入氯仿后用针互相扎,看疼不疼。结果在吸入了氯仿之后,辛普森感到浑身发软,意识也逐渐消失,对针刺也毫无反应。这就是著名的“氯仿晚会”的故事。
因 1853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氯仿麻醉下顺利诞下了第八个王子,氯仿自此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后在 1857 年,维多利亚女王产下公主时再次使用了氯仿。但后来氯仿麻醉因致使心律失常及肝脏衰竭的案例增多而逐渐被其他吸入麻醉药所取代。
随着工业化工的发展,一大批新型的吸入麻醉药问世,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乙醚、乙炔、环丙烷存在燃爆的危险;氯仿、氟烷、甲氧氟烷存在毒性;恩氟烷可能导致脑电图的癫痫样改变甚至惊厥。正因为这些缺陷,上述吸入麻醉药虽红极一时,却终究被时代的长河所湮没。
1981 年,异氟烷在临床上推广应用;1990 年,七氟烷问世。如今,这两种药物因其确切的效果、较小的毒性,以及能被迅速代谢等特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麻醉中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19 世纪初,人们发现以吸入麻醉的方式对大型家畜进行麻醉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鉴于此,医生们开始了对新型麻醉方式的探索。后来通过对马的临床实验,发现并证实了水合氯醛具有静脉麻醉的效果。1872 年,奥尔首次用水合氯醛对人体进行静脉注射,产生全身麻醉。但在不久之后,奥尔的麻醉方法带来了数例死亡病例,一时间,水合氯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受到了整个社会的质疑。当时的医生们普遍认为,水合氯醛的麻醉死亡率较高且患者苏醒较慢,此药只能用于牲畜的麻醉,不能用于人类。后来,随着其他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麻醉药不断被发现,水合氯醛退出了手术麻醉的大舞台。
1864 年,德国科学家拜耳利用丙二酸乙酯与尿酸合成了巴比妥酸。拜耳在研究中需要大量纯净的尿液,他的女朋友芭芭拉热情支持拜耳的工作,并多次提供自己的尿液供于研究。后来,拜耳将从尿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白色结晶取名为“巴比妥”,意为“芭芭拉的尿酸”。令人遗憾的是,拜耳并没有发现它的药物用途。1903 年,拜耳的得意门生费歇尔和其朋友梅林用狗进行实验,发现巴比妥类化合物竟然能催眠,费歇尔将它命名为佛罗那(据说是因为他坐火车去南方,然后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时火车正好到了佛罗那站,于是就把它命名为佛罗那)。1904 年,拜耳公司将二乙基巴比妥酸投入市场,商品名定为Veronal(佛罗那),这就是后来美国非常知名的药物巴比妥。
1909 年,比尔使用普鲁卡因做静脉注射产生镇痛作用。1932年,沃尔维勒与泰本合成了可以静脉注射的巴比妥类药物——硫喷妥钠,由于其中存在硫原子,可以使药物分子在体内迅速消除,这一特性使得它相比于长效的巴比妥类药物更为安全。硫喷妥钠怎么会用于“间谍”事业呢?这与它的机制有关,硫喷妥钠可能对大脑和脊髓里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或神经冲动产生某种作用,从而削弱一部分大脑的活性,消除自主意识,使人不由自主地开口说话。于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把这种药物用在法庭的被告身上,以便确定口供的真实性,“吐真药”的观念由此形成。2007 年,一本描述苏联克格勃特工的书《异见者之死:毒杀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与克格勃归来》披露:苏联情报部门使用过“吐真药”。“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军事精神病医生会利用这种药物,帮助受精神创伤的士兵回忆曾经发生的事情。
随后,地西泮、劳拉西泮、咪达唑仑、羟丁酸钠、氯胺酮、依托咪酯、丙泊酚等先后在临床应用。
丙泊酚是如今临床中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英文名为Propofol,但更为人熟知的是它的俗名“牛奶”。这是由于丙泊酚分子被包裹在脂肪乳剂中,使其外观呈乳白色,就像我们平时饮用的牛奶一样,故而得名。20 世纪 80 年代,丙泊酚首次在欧洲上市,自那时以后的 30 年时间里,丙泊酚逐渐取代了其他麻醉药,成为该领域的“一哥”,以独特的药学特性和优异的麻醉质量确定了其在静脉麻醉中牢固的地位。其发现者约翰·贝尔德·格伦于 2018 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该奖项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在 19 世纪全身麻醉应用于临床之初,对于胸腹部大手术,即使已经使用了大量的乙醚,仍然无法满足外科医生对于肌肉松弛的需求。相反,过深的麻醉状态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系统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不仅延长了麻醉苏醒时间,而且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甚至死亡的发生率,对于老年或危重症患者而言,这些影响更为显著。在将近 100 年后,肌松药终于横空出世,改变了需要用深麻醉来获得肌肉松弛的局面,是麻醉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肌松药是骨骼肌松弛药的简称。在 16 世纪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族群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猎人在打猎时,为了追捕逃进山洞的犰狳,就将一根长棍从洞口捅进去,结果洞底一些植物的根茎被扭断了,其中一根碰到了猎人腿上的伤口,结果猎人不久后便死了。后来人们发现,将这种植物根茎上的汁液涂抹在箭尖上就可以用来毒杀猎物,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科学家们最终从毒箭中提取出来一种化合物,即最早发现的一种肌松药“筒箭毒碱”。
在肌松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沃特顿及他的“三驴实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14 年,沃特顿证实了动物在注射箭毒后进行持续人工通气便可以存活。他在《南美漫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实验过程:他们用箭毒分别刺伤三头驴的腿,第一头驴在中毒 12 分钟后死亡,他们即刻在第二头驴的伤口近端绑上一条止血带,驴并没有任何中毒表现,继续活动了数小时,但在解除止血带后死亡;而后,他们在第三头驴中毒后立即对其进行了气管切开,使用风箱对其进行人工通气,数小时后,这头驴逐渐恢复,并在实验结束后又活了 25 年。
后来,各类肌松药相继问世,筒箭毒碱逐渐被其他改良的肌松药所替代,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局部麻醉,又称区域麻醉,最早出现于 1885 年,美国外科医生豪斯泰德将可卡因注射在神经周围,开创了神经阻滞麻醉。1898 年,德国外科医生比尔将可卡因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椎管内麻醉也因此开始流行起来。1978 年,一位南非医生格兰奇首次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区域麻醉,自此区域麻醉进入了可视化麻醉时代。
局麻药的研发也紧跟着区域麻醉。提到可卡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是毒品,但是在人类对可卡因有完整认知前,可卡因还扮演过“积极”的角色。可卡因,又称古柯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碱,是从植物“古柯”的叶子中提取而来的。古柯是一种主要生长在南美的植物,早在 16 世纪,西班牙探险家们便注意到南美土著人通过咀嚼古柯植物的叶子来提神。1884 年,维也纳眼科医生科勒首次将可卡因应用于临床实践,作为眼外科手术的表面麻醉,并在当年的海德堡眼科大会上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但其成瘾性和其他一些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后来相继出现了多种局麻药,有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麻醉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朱雨薇、徐威)